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直拍近台正手攻球特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近台正手攻球技术须知(以右手直拍为例)
  
  1.站位:判断来球,积极移动,站位近台,左脚在前,右脚稍后,标准大约是右脚尖与左脚跟的连线与球台端线基本平行;两脚间的距离与肩同宽或比肩稍宽;两膝微屈,上体稍前倾,含胸收腹,注视对方动作和来球。
  2.引拍:向右转体引拍至身体右侧,即前臂在腰的转带下向右侧横摆(忌大臂后拉抬肘引拍),重心随即落在右脚上,球拍呈半横状,拍面稍前倾与台面约80°左右,上臂与身体的夹角大约35°~40°;前臂与上臂夹角约120°,前臂基本与地面平行。手腕稍放松,拇指压拍,食指略放松,拍后三指自然弯曲重叠,中指、无名指的前部顶住球拍背面上端1/3处。
  3.挥拍击球:当球从台面弹起,右脚前脚掌用力蹬转,膝关节内扣,在腰的带动下前臂和手腕以肘关节为轴主动向左前上方迎球挥拍,前臂爆发式用力收缩,此时上臂亦有一定距离的同向运动。手腕、手指辅以发力,调节好拍形,在来球的上升后期或高点期击球后中上部,以向前撞击为主,略带摩擦。球出手后整个手臂放松,因惯性作用,球拍随势运行至额前左侧,身体重心在击球瞬间从右脚转移至两脚之间,身体前倾角度增加。
  4.还原:球击出后,应迅速转入回击下板球的准备,注意对方的击球动作,迅速调整身体重心和步法。
  
  二、近台正手攻球要做到腿、腰、手的统一
  
  在欣赏高水平乒乓球比赛时,除了感受他们高超的球技,还应感受到运动员在击球时腿、腰、手动作的协调之美。多数业余爱好者近台正手攻球时很难找到发力的感觉,这是因为腿、腰、手的动作不连贯,速度力量的传输、传递、传带过程出现了问题。几乎所有的击球动作都需要这三者的协调统一,为此击球前一定要保证握拍手一侧的肩部放松,引拍时要将身体重心压低,同时收腹转腰,以此来积蓄力量,在触球时回转腰部,同时收缩(外展)前臂,集中爆发释放力量。
  在正手攻球时,很多人重心交换的时机或早或晚,这都影响攻球效果。正确的重心交换时机应该是球拍触球瞬间,将重心交换的力量和腰、臂、腕、指的传带力量集中在球拍触球的发力一瞬。
  在正手攻球中,有人认为重心交换就是身体重心从一条腿转移到另一条腿,单纯依靠支撑腿的替换产生力量来击球,这样的重心交换会导致击球者腿和腰的脱节,也会影响身体重心的稳定。正确的方法是以腰带手,转腰引拍的同时将身体重心压向略后的执拍手同侧脚的前脚掌。在击球时,执拍手同侧脚的前脚掌向外侧蹬转辗地,膝关节转动前顶,同时完成带动腰部转动和向前传送的动作,再配合前臂的收缩和腕指的协调用力将球击出。真正击球的要点在于腰部的转动,只要保证上身前倾,身体重心自然会进行转移。重心转移时需要注意,在中等力量的相持中,不要将身体重心由一条腿转移至另一条腿,这样无法快速还原,还会使身体重心不稳定。在重心交换时,考虑到击球的连续性,有时将身体重心转移至两腿之间是一种最佳的选择。
  
  三、近台正手攻球要处理好“三角形”原则
  
  所谓正手攻球中的“三角形”原则,就是在进行正手攻球时,击球者的腰部、手中的球拍和来球,这三个点应该构成一个击球三角形。正手攻球的击球点位置是击球者身体的右前方,击球者为了协调动作、加大发力,而使腰部进行顺时针(以右手执拍为例)转动引拍,前臂以肘关节为轴外展以加大击球距离;在来球的高点期击球,球在拍的前面,这就形成了三角形三个点的位置。
  比赛中,由于来球的线路、落点的多变,所以这个三角形的前后左右上下三维空间位置是随着来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在这里,击球者上右脚(以右手执拍为例)进行台内突击或挑打时,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个特殊的钝角三角形。在实际击球中,有时来球弧线较高,建议提高引拍高度,压低击打球的弧线,此时的三角形在垂直轴上位置升高。有时队员因让位、转腰引拍不及时,被来球顶住,发不出力,导致击球失误,这种情况就是正手攻球中的“三角形”原则遭到破坏的一种情况。因此,建立合理的人、球、拍之间的三角形关系,对于正手攻球来说至关重要。
  在日常教学时,有的学生定点定线的近台正手攻球动作和击球效果都不错,可是一打比赛,动作变形,击球效果下降。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在最佳击球点位置上击球,没有形成合理的击球三角形。其问题的根源是步法移动差,对对方击球瞬间的拍形角度、方向、击球意图和对对手腿、腰、臂、腕动作分析欠缺,盯球能力意识不强,身法、步法、手法整合调节能力弱。因此,在加强对来球五要素(速度、旋转、力量、弧线、落点)精准分析加工的基础上,强化步法(单步、并步、跨步等)移动和调整的能力和意识。最终,符合正手攻球的“三角形”击球原则。
  
  (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 214125)
   (江苏无锡东绛实验学校 2141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049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