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近十年来幼儿教师人格研究述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对于幼儿教师人格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笔者通过CN-KI-KNS5,0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到2001年~2010年间共20篇有关幼儿教师人格研究的专业性文章。其中实证研究13篇,主要涉及幼儿教师人格特征及其与心理健康和职业关系的研究,理论探讨文章7篇,主要涉及幼儿教师人格的内涵、价值与培养途径的研究。本文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观点三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和梳理,以期为今后幼儿教师人格相关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起点。
  
  一、研究方法
  
  在幼儿教师人格相关研究方面,我国学者较多采用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测量工具以美国卡特尔编制的16种人格因素问卷(简称16PF)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主,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为辅。例如,《关于幼儿教师人格特征的研究》(邢少颖、贾宏燕,2002)和《学前教育专业大专生与优秀幼儿教师人格特征比较》(陈蓓,2007)等文章都使用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杨敏等于2001年对优秀幼儿教师人格特征的研究除采用卡特尔16PF量表对优秀幼儿教师进行测查外,还结合使用了田野考察法和访谈法;《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若干思考》(王福兰。2002)一文使用了症状自评量表,张秀英(2008)在探讨幼儿教师个性成熟度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时,除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还兼用了《教师个性成熟度》量表;邱莲(2003)对幼儿园园长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和李艳等人2005年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则同时使用了症状自评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
  其他量表使用相对较少,在检索到的资料中,只有《幼儿教师人格类型与其职业认同的关系研究》(王彩凤2009)一文采用了MBTI-M人格类型量表,张凤(2005)对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基本结构的现状调查使用了自编问卷。《从个体心智角度看优秀幼儿教师特征――以陕西省为例》(程秀兰、张青允。2007)运用了质的研究方法(个人或集体访谈的方式)。
  
  二、研究对象
  
  已有的幼儿教师人格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个地区的城市女性幼儿教师,而专门针对农村幼师和男性幼师的人格研究较少。例如,邢少颖、贾宏艳(2002)是对山西省某市63名优秀女性幼儿教师的调查,邱莲(2003)是对粤西肇庆、云浮两市205名幼儿园园长的调查,陈蓓(2007)是对常州市31名优秀女性幼儿教师的调查。只有邱莲的《广东地区幼儿教师16种个性因素的测查分析》(2003)一文中的研究对象涉及到了经济落后地区的幼儿教师,王彩凤(2009)对幼儿教师人格类型与其职业认同的关系研究中有2.7%的男性幼师作为被试。
  
  三、研究内容及观点
  
  关于幼儿教师人格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幼儿教师的人格特征
  幼儿教师的人格特质即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对幼儿、同事、家长、对幼教工作及对自己乃至其生存的整体环境适应时所显示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独特个性。(陈蓓,2009)
  1 幼儿教师人格的一般特征。邢少颖等人(2002)的研究表明,幼儿教师在人格特征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她们都热情开朗、轻松兴奋,有自信心、自强独立,敏感、感情用事、较女性化、较坦白、安详、沉着、易与人相处。邱莲(2003)对广东地区幼儿教师16种个性因素的测查显示,幼儿教师与一般成人女性相比,在乐群性(A)、恃强性(E)、兴奋性(F)、有恒性(G)、敢为性(H)、世故性(N)、独立性(Q2)、自律性(Q3)8种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得分明显高于一般女性水平,这反映了幼儿教师这一群体人格特征具有独特性的特点。李艳等(2005)对日照市302名女性幼儿教师的EPQ测试表明,活泼、开朗、热情是大多数幼师的性格特点。张凤(2005)通过对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问卷调查,认为幼儿教师的人格心理特征分为有恒性、自信、成就动机、责任感、客观公正性、自尊感六个方面。
  2 优秀幼儿教师人格的典型特征。杨敏等人的研究表明,优秀幼儿教师在“稳定性”“恃强性”“有恒性”“自律性”“世故性”五种人格因素上得分居高,与一般幼儿教师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具有关爱他人、耐心细致、敬业爱业、认真执著、善于学习、不断进取、热情乐群、悦纳他人、善于与人合作、待人真诚、信赖他人、务实肯干等共同特征。邢少颖等人的研究显示,优秀幼儿教师与普通幼儿教师相比,具有高聪慧性、高有恒性、高独立性的特点,并且在专业成就能力、创造能力和在新环境中成长的能力均高于普通幼儿教师。程秀兰等通过访谈的方式研究总结了优秀幼儿教师的性格特征:爱岗爱幼、富有责任心、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自我持续发展能力。这些研究结论总体上是一致的。
  3 幼儿教师人格的理想特征。时代发展和幼教改革对幼儿教师的人格特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秦旭芳、庞丽娟(2001)认为,21世纪的幼儿教师必须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特征,即积极、主动、乐观、自信、灵活、宽容、能勇于面对竞争的压力和工作的挫折,积极面对幼儿,善于化解人际沟通中的矛盾,努力改善日常生活的氛围,调节紧张、压抑的情绪、心境等,这是由幼师职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也是21世纪幼儿教师全面素质提高的有力支撑。李辉(2004)认为,理想的幼儿教师素质结构应包括人格特质,它主要是指身体健康、精神饱满,情绪稳定、性情开朗,仪态端庄、举止优雅,幽默风趣、谈笑风生,好学进取、自我成长,思考敏捷、行事果断,做事积极、有条有理,做事主动、认真负责,富有爱心、耐心细心,待人诚恳、亲切友善。㈣高新平(2009)认为,新时期幼儿教师应该具备如下良好个性特征:事业心和爱心、健全的人格、广阔而稳定的求知兴趣、积极而稳定的情绪、坚强而又耐受挫折的意志和活泼、诚实、谦虚、自信的性格特征。
  
  (二)幼儿教师人格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王福兰等对山西省486名幼儿教师的测查显示,该样本在每个项目上的均分都比常模高,这足以说明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她们还认为,人格威信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心理健康的水平,因此,幼儿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也是自我心理保健的一种方式。邱莲对广东地区幼儿教师16种个性因素的测查分析发现,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优于一般女性,成就希望、创造能力、成长能力都强于一般女性,幼儿教师与一般女性之间在乐群性等8种因素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公办、民办幼儿教师之间在敏感性等4种因素上呈现显著性差异,农村与城市幼儿教师之间在稳定性等10种因素有显著性差异。李艳等(2005)的研究表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全国常模,她们认为幼儿教师心理 问题的发生与幼儿教师的个性特征及压力有关,幼儿教师的独立性较强、自尊心强,较少与他人、社会交流。具文人相轻等人格特点,影响了其应对方式。张秀英对广东省329名幼儿教师的测查显示,相当部分的幼儿教师仍处在个性相对不成熟的水平,且个性成熟水平低的幼儿教师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几个项目上的得分更高,因此她认为幼儿教师的个性成熟水平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幼儿教师人格特征与其职业的关系
  罗秋英、李忠艳通过对幼专学困生职业人格的研究发现,其职业认同感不稳定、职业道德品质不高、职业知识技能不足。王彩凤通过对幼儿教师人格类型和其职业认同的相关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变量、有无子女变量对幼儿教师人格类型有显著影响,幼儿教师人格类型对其职业认同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余红梅用回归分析探讨了幼儿教师人格特质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稳定性人格特质与总体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极其显著正相关,怀疑性、忧虑性和紧张性人格特质与总体满意度之间存在极其显著负相关,聪慧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幻想性和自律性与总体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刘丹通过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与人格特征、情绪智力关系的研究发现,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中的E、F、L、O四个因素和四个次级人格因素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有着显著的影响,确切地说是对职业倦怠的情感枯竭维度有着显著影响。
  
  (四)幼儿教师人格的培养
  邱莲(2003)认为,后天磨练对人格特征的形成起很大作用。陈蓓(2007,2009)认为,优化学前教育学生人格与提高学前教师教育质量是相互联系的,要从学前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人手:①在招生工作中考虑必要的人格特质:②完善专业培养计划。既重视艺术素养又重视科研精神与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学习、各生活场所中;④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拓展升学与就业渠道。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在分析已有幼儿教师人格特质后,她还认为可选择乐群性、敏感性、稳定性、有恒性和创新性5种积极人格特质,运用辨证认知一平衡控制人格理论,培养人格健全的幼儿教师。罗秋英等(2010)在分析幼专学困生职业人格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①加强幼专学困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②加强学困生道德品质的教育;③积极开展学习竞赛活动,激发学困生的学习成就动机。
  
  四、研究存在的问题
  
  1 从研究方法看,已有的幼儿教师人格研究,主要采用现有心理量表进行测量。心理测查主要以卡特尔16PF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EPO成人版)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中文修订版为测量工具。比如卡特尔人格量表中文修订版(1979年),时隔30年,它仍是我国学者研究人格的主要测量工具。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以往幼儿教师人格研究在方法上比较单一。缺乏质性研究和实验测查等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尤其缺乏中国特色的原创人格测量工具和专门针对幼儿教师的人格测量工具。
  2 从研究取样看,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城市女性幼师、公办园幼师和优秀幼师,对广大农村、县镇幼师和男性幼师、民办园幼师以及新入职幼师关注不够甚至缺失。此外,以往研究多集中于某个地区,缺少对全国幼师人格的普遍调查以及城乡、地区间幼师人格的对比研究。
  3 从研究内容看,除部分理论探讨型的文章外,现有研究很少对“幼儿教师人格”这一概念进行界定,致使研究结论难以比较。多数研究仅停留在对幼儿教师人格意义和教育价值的理论探讨、幼师以及优秀幼师人格特征的现状调查等研究表层,缺乏对幼师人格的内在机制和幼师人格形成关键因素以及作用原理等深层问题的探究。不少研究揭示了幼师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职业认同、工作满意度及职业倦怠等的关系,但是相关关系的揭示基本依靠数据来预测,在对某些结论的解释上,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也缺乏对相互作用情形以及内在机制的探讨。对幼师人格的培养以及完善,我国学者主要在理论上进行了宏观构想,缺乏制度化、系统化、具体化的可行实施方案,且关于幼师人格缺陷的治疗和干预实验研究较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051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