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3(B)-0018-01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谓习惯,指由于无数次地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如认真思考的习惯,认真观察的习惯,每日读书的习惯,劳动卫生的习惯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不断地重复训练,使之成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小学生而言,他们行为的协调性不高,自控能力差,认识水平低,若不注意,就有可能养成不文明、不道德的习惯,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提高认识,辨别正误
  
  就一年级来说,学生都是刚从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活动进入到正式学习阶段,大多都有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这个时候,教师应当采取多表扬、多鼓励的方法,帮助学生明白并建立起爱学习、以学习好为光荣的习惯;爱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为自豪的习惯;认真、迅速、独立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行为习惯;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热爱班集体的习惯,以及讲卫生的习惯等。
  任何一种道德现象,只有当学生对其产生了正确的认识后,才有可能内化为情感和思想工作,外化为行为和习惯。因此,当对学生提出一种行为习惯的要求时,教师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向学生阐述,使他们有感性的认识。如今,小学生的零用钱较多,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这些钱,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如有的学生大手大脚地花钱,每天吃许多零食。教师可帮助他统计一天或一个星期吃零食所花的钱,并建议他用同等的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或学习用品。通过对比,学生就能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不乱吃零食的意义,从而很乐意地、主动地节约用钱,多买书、多看书,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建立制度,进行榜样教育
  
  刚上一年级的学生,当教师帮他们确立了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什么是不利于成长的行为习惯之后,就需要一定的制度来约束他们,以便最终形成好的习惯。比如,对爱学习,爱思考,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爱班集体,团结同学,上课不迟到的学生,老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给予表扬,给予鼓励,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反之,对于上课不专心听讲,逃学、缺课、不守纪律、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情况,教师必须给予批评教育。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使学生认识到不足,从而达到杜绝学生形成不好的行为习惯的目的。
  另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为学生树立榜样是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方式。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经常给学生讲名人的故事,如“毛泽东尊敬老师”、“雷锋的故事”等,学习身边的好人好事。树立榜样的作用,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形成一种自尊自爱、自我激励的动力。教师可以在学生中开展“身边的榜样”、“我要向他学习”、“这样做才对”等活动,用榜样的力量鼓励学生学习对方的优点,鼓起超过对方的勇气,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个体转化,因材施教
  
  小学生的个体需要是强烈的,并且由于自身对社会准则要求了解的缺乏,而造成自己的需求变成了违反纪律要求的行为。在实际工作中,教师经常会发现,学生对自由与纪律、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认识有偏差,强调个体自由的同时,较为忽视纪律、规则的约束;强调自己的喜好需求,忽视别人、集体的利益和需求。往往表现为没有纪律意识,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责任意识,片面要求别人对自己应该怎样,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帮助不存感激之心。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个体需求必须在社会道德准则允许之内的教育,让小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是生存于社会的人,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社会准则,除了他人应该帮助、尊重自己以外,自己还应该力所能及地帮助尊重他人。
  这部分学生影响很大,要教育转化他们,老师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教育的作用,还要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不要急于求成,从端正学生认识人手,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确定理念,要实现理念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但还要随时纠正其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反复现象,把转化工作经常化。
  
  编辑:董向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534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