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问题是开启思维的导火索。问题是引导学生不断分析探究的源泉。问题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建构知识体系的一大助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有效的课堂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不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那么,如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问题设计呢,本人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就此做一浅谈。
   关键词:初中语文;设计;问题;能力
   问题是开启思维的导火索。问题是引导学生不断分析探究的源泉。问题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建构知识体系的一大助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有效的课堂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不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那么,如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问题设计呢,本人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就此做一浅谈。
   一、导入环节创设新颖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一些教师的提问没有新鲜感,也没有启发性,让学生明显感到教师提出的问题总是平平淡淡,老调重弹,缺乏新意,也没有挑战性。这一现状的改变,必然需要教师对课堂问题的设计进行重新思考,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心理需求,在进行课堂问题设计时一行要讲究提问的方式,转变观念,通过巧妙改变提问角度,使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的问题提得巧妙巧,力求新颖,还能够发人深思,能够学生产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同学们,大家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美美在山水,苏州的美美在园林,可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就近美在何处呢?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阅读《苏州园林》,想一想如何回答这个问题。”通过这样的设疑导入,既创设了与教学有关的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上这一问题指向性十分明确,从而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的探究之心投入到阅读之中,让阅读也更为具有目标性,从而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契机,设置矛盾点
   有效的问题设计,必然需要教师深入钻研和解读教材,通过精准抓住突破口,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与矛盾,从而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认知冲突与思想的碰撞。面对这些具有与个人思维有所冲突的语文问题,学生自然会表现出急于想揭开问题真相的迫切心理,当 学生产生这一情绪,就意味着其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同时也无形中加强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从而使得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能够水到渠成。如,教学《罗布泊,消失的仙湖》这一文本时,教师从一开始就提出了“大家想一想,题目中的 ‘仙湖’,是什么意思呢?‘消逝’又是什么意思呢?从这一课文的题目中我们能够获得什么样的信息?那么,究竟又是什么原因让罗布泊这个美丽的仙湖消逝了呢?”等问题,让学生投入其中进行思考,这一连串的、层层递进的提问,势必能够激发学生对这一本文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并急切地从研读课文中期望找到答案。经过认真阅读以及深深思索,学生了解了罗布泊的过去和当前的现状,以及造成罗布泊消亡的原因后,开篇提出的一切问题就找到了准确答案,布满学生心头的疑惑也就迎刃而解,豁然开朗。这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纪实性说明文在教师的层层递进得到问题引导下,使得学生学兴趣倍增。而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产生提问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能够与教材实际相结合,准确抓住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突破口,激发矛盾点,将其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三、結合学生认知水平分层设计,化难为易
   在具体的问题设计中,教师必然需要结合教材特点、围绕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把一些比较难的问题分解成为容易理解、且富有趣味的一个个小问题,亦或者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一组组小问题,一环扣一环地问,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思维也向纵深发展。如,教学《变色龙》这一文本时,教师先提出“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样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学生也比较容易回答出“善变”这一答案;而围绕奥楚蔑洛夫的“善变”性格后教师继续发问: 奥楚蔑洛夫“善变”的特征都有哪些?这一问题,从大问题进行了细节性的转变,需要考验学生的认真阅读的水平以及思考能力,但是学生也在这问题的引领下,具有强烈想表达的欲望,个个热情高涨,纷纷举手作答“反复无常”“变得快”“很好笑”等;教师看到这一情形,继续在此基础上问:奥楚蔑洛夫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有变的,那是什么?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学生则可以一点也不费劲地齐口回答:“看风使舵”。在这样的层层深入和铺垫下最后,教师顺势引导,有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大家能不能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呢?本文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一提问过程,可以发现这是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提问,在教师的循循善诱的引导下,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学生肯就会变得更为容易解决。
   四、创设发散设问,不断创新思维
   当学生在掌握了语文课本知识后,教师需要继续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从而不断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如,在学习了《爱莲说》这一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等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思维发散的提问,使得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想得更广和更深,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横交叉发展,不断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051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