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化教学在《化工原理》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以化工原理教学中流体流动阻力测定的单元任务为例,阐述了信息化手段在当代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教师将多种信息化手段与课堂有机结合,通过学生反馈,证实信息化手段对教学效果有极大的提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化工原理;流体流动阻力
   一、前言
   《化工原理》需要学习各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基本计算、典型设备及设备的操作控制方法,让学生掌握化工基础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化工生产一线的工作打好基础。
   传统的《化工原理》教学过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复杂难懂的理论知识[1]。课程中涉及的设备、工艺比较抽象,学生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学习兴趣小、效率低。学生也不能很好地将专业知识应用到未来的工作中去[2]。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是我们需要长期探讨的问题。
   流体流动阻力的测定是《化工原理》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在课程设计时,教师尝试将信息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找到一条有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道路[3]。
   二、应用途径
   《化工原理》在课程设计时共五个单元操作,内含34个小专题。下面以小专题“流体流动阻力测定”为例,介绍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前预习。课前,教师在蓝墨云班课中上传视频资料,回顾上节课内容;提前导入流体流动阻力测定内容,并发布相关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小组预习,引导学生观看课程平台视频,进行小组讨论,在课前完成预习问题并提交给教师。教师在课前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区误区和困难,在课堂上统一解决。
   (二)课程导入。课上播放特殊工况视频,请学生讨论成因,导入课程。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流体流动阻力测定的重要性,加深学习的使命感。
   (三)原理认知。以动画的形式向同学展示流体流动过程中,阻力产生的原因。按照预习任务时的分组,在蓝墨云班课中以小组抢答的形式,展开任务。将流体流动阻力分为直管和局部两块,直管阻力再细分层流和湍流两种形式,各小组之间以分块任务模式,检验预习成果。最终教师为学生查缺补漏,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重难点总结。
   (四)仿真练习。在蓝墨云班课中布置直管阻力摩擦系数λ的测定任务。教师在流体流动阻力测定仿真软件上进行教学,同步投屏给学生学习。学生通过仿真熟悉设备。随后进行仿真考核。通过考核的學生,按序穿戴VR设备,感受具体操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4]。
   (五)实训操作。教师在实训教室进行实操,利用直播软件,转播给后排同学看,直播视频作为资料保存,随后学生进行分组实训。实训场地较大,教师无法兼顾,学生可以通过即时通讯软件,向教师发起提问或请求帮助。
   (六)数据处理。利用录屏软件,录制教师利用origin处理数据的过程,待实训结束,上传至蓝墨云班课。学生学习视频,处理数据,并得出最终结论。
   (七)课后探索。课后学生以小组形式,分析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总结成文字,上传至蓝墨云班课中,与其他小组的同学共享。系统自动记录每一环节得分[5]。
   三、应用效果
   在引入蓝墨云班课和仿真软件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之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由原本的30%提高到了95%,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实训耗时,由原本的人均240min下降到100min,实训效率大幅提升;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四、总结
   在《化工原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当代高职学生特点,以职业为导向,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引入专业课程平台、动画和视频资源,虚拟仿真软件,VR技术,蓝墨云班课,直播软件等信息化手段,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教学结果上看,学生的专业成绩有很大的进步,学习效率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存琴,张艳华,包淑云,年四辉,喻丽珍.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与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40(02):86-90.
  [2]牛秀红.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化工单元操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职教云平台应用为例[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9(03):307-308+304.
  [3]赵扬,何璐红,张秀涛.新工科背景下基于信息化的化工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04):214-215.
  [4]孙欣.“互联网+”背景下智能手机在信息化课程建设中的实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07):131-133.
  [5]王聪.智慧教学平台下的信息化技术运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31):116-1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059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