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科技的进步,教育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在青少年成长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他们共同影响着青少年们的成长和发展。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本身的边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社会的矛盾。
  关键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家校合作;教育边界;社会矛盾
  教育水平的好坏渐渐成为一个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有素养的标准,而家长们为了让孩子们得到更好的培养,也更加愿意把孩子们送到更好的教育机构去学习,然而,优质的教育取决于更多方面,学校教育只占据小部分,它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决定的。而为了使青少年们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家长也愿意配合学校共同配合学校一起教育孩子,而这就更加引起了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边界。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家庭教育中可以更加有效地对孩子进行个性化培养。由于在大部分时间内学生们都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在家的时间远远超过在学校呆着的时间,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的,也就是说家庭的教育更主要的是对孩子们的生活教育以及人格教育。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所以在众多教育当中,家庭教育永远处于主导地位。
  二、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顾名思义指的是,在学校有关于学习的教育,普遍讲的是老师对学生的传道授业,然而学校的教育一般都是公共的、大众的,是按照统一的进度安排的,这样就会导致学校的教育不能真正落实到每位学生,不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教师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帮助家长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在传授他们知识的时候,更会引导其获得优质的人格,有正确的学习习惯。
  三、家校合作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说到底都是为了让孩子变成更好的自己,那么在这里也难免会谈到家校合作的任务,为了培养出德智体美兼备的学生,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更是相辅相成。有时学生在家里或者是学校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会将不良情绪带到学校或者家里,这时,学校和或是家庭都会给予不同的关心。但家庭更像是孩子的庇护所,在学校也只是偶然会有老师过来慰问。学校的教育更多是安排统一的进度,让所有的学生跟得上。
  四、教育的边界
  如今,学校的教育有时候会更多依赖于家长的配合,比如说,当今教育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教师布置作业的时候,总会附上一句,完成作业后,需要家长帮忙检查,签上字再交上来,听上去合情合理,是希望家长更加重视自己的孩子,配合老师完成作业,使作业做得更加有成效。在中小学,尤其是小学经常会定期检查卫生,而低年级的学生打扫能力不是很强,这时候一些老师就会组织家长帮助班级打扫卫生。这种现象在高中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比如说,高中的晚自习,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自习氛围,教师也常常让家长过来帮忙看自习。教师让家长监督学生背课文。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给家长洗脚,洗衣服,为了学校优质的仪容仪表,让学生去剪头发。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以及优质的学习氛围,学校教育往往伴随着家长各种无微不至的配合。诸如此类已经太多太多,这类事情还在源源不断地增加。而这些多多少少触及了学校教育的边界。
  班主任总是让家长帮忙检查作业,让家长来学校打扫卫生,安排家长到班级看晚自习……上面说的这些状况,是不是属于学校或者老师的越权?是否真的应该让家长帮忙去做?这些事情是否真的需要家长去帮着老师配合?这些行为真的是家长本应该做的吗?
  然而,以上这些行为,或许在教师的眼中只是家长应配合老师该做的事情,但这些种种的行为早已引起了一些家长的强烈不满。很多家長本身已经很忙,还要被安排去帮孩子值日或者是给孩子们看晚自习,没时间看管孩子,或者本身学历不够,无法辅导孩子,还被要求“帮助”老师检查作业,才托付给老师,然而老师却又反手推给了家长。甚至由于某些问题引起一系列社会上对老师的不满。然而这就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不清引发出的种种问题。
  所以,梳理清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本就是两个不同的类别,我们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那我们就先回到教育本身,学校教育应当以传道授业和培养孩子的能力为主,它是学生适应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家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性格以及优良的品质,这个是更注重培养孩子们为人处世以及对待事物的态度。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与补充绝对不是模糊边界。
  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要遵循客观规律,以最适合孩子的角度进行。作为教育孩子的我们,更要理性地维护好这两者的关系,做到既不“越界”也不“让界”,塑造更加健康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小燕.高校生命价值观教育的落差困境及理性反思[J].求知导刊,2016(36):51-53.
  [2]解占彩,宋寒凝.构建良好家风补齐“育德”短板[J].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2017:18.
  [3]李楠.学校责任失衡与限度的理性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17(7):43-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13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