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担负着重要育人功能,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往往削弱其应有的价值。着重剖析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种种表现及其强化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思考
  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它涉及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因素,而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会断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力诠释了育人的漫长与艰辛,说明育人的重要性,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一门课程,担负着重要育人功能,理应放在首位,然而,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感受到这门学科的被弱化,甚至到了边缘化境况,这种现象普遍而突显,值得引起大家的关注。
  一、观念和行为上的偏差
  1.专业教师配备不到位。道德与法治课是活动型的综合课,有其自身的学科特征和育人功能。小学阶段基本不招考专职教师,除英、音、体、美专职教师外,其余教师都是全科教师,这门课程大多都由全科教师兼任。但这门课程对教师专业素养要求极高,教师不专职,业务不强,不做专门研究,是不可能把握好学科特征和性质的,会降低课程实施的效果。
  2.免试入学政策实施。义务教育阶段采取免试入学,划片就近就学的原则,原本就不重视学科,边缘弱化的程度更加显现。
  3.教师思想认识偏差。这门学科专职教师几乎为零,大多由语数课教师兼任,他们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主科教学当中,轻视副科教学,教学效果和质量可想而知。
  4.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学生的思想认识当中,只有班主任的课重要,数學课次要,其他课的教师在学生思想上并不重要。也就是说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地位在削弱。
  5.家长和社会认识不同向,使得学生对该课程缺乏足够认识,在家庭当中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只学“主科”的错误思想,学生在无形之中也就对学科产生了偏见。认为只有学好“主课”和考好成绩,才是好学生。
  二、行动和实效上纠偏
  1.提高认识,认识道德与法治课对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思想品德课教师要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要清醒地认识到,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把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对学生开展德育的有效途径,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思想,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2.强化“主科”教学的同时,把副科也要摆在重要位置。保证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侧重“主科”教学无可厚非,但要注重学科之间的协调发展,才能保证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3.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积极提升教学能力。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活动,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努力钻研新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反思和经验积累,适应新课改教学要求。
  4.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引导,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之所以会对道德与法治课产生偏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校和教师没有正确地引导。教师要加强正面引导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让学生树立一种“开卷有益”的学习意识,让学生自觉树立起学习该课程的思想动力,认识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5.社会方面要转变思想观念,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学生智育发展忽视德育及其他方面发展的思想只会造成学生的畸形发展。家长要树立“全面发展,德育为先”的思想意识,为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提供有力支持。全社会要形成一种良性的舆论氛围,引导学生认识道德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获得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动力和兴趣。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将学生置身于社会大环境生活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真切感受学的与现实相一致,养成良好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生活,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脑去想,用心去悟,让事实来检验。激发动力,焕发活力,引导学生的自主、合作、交流、实践等活动,不断充实,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在小学课程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整个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要积极转变思想,共同努力,把道德与法治课所具有的育人功能真正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张沥.简析小学思品课情境式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8(11):23-24.
  [2]孙明新.小学思品课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D].聊城大学,2017.
  [3]朱倩倩.思想品德教师人格魅力的实证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7.
  [4]韦华.思品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探索与思考[J].基础教育参考,2015(8):74-7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14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