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解读“送别诗”的密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詩歌创作往往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捕捉到它们,就能大致探寻作者的一二意图。本文帮助学生探索“送别诗”的时间密码、地点密码、意象密码、情感密码等,寻求读懂它的路径。
  关键词:送别诗 时间 地点 意象 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4-0113-01
  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离别”这种惯常的行为在古代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诗人们往往在为人送别或向人辞行时作诗相赠,就产生了“送别诗”(又称“赠别诗”或“别离诗”等)。据统计,今存世的唐诗中,送别诗大约7000多首,占总数的七分之一,成为数量最多的类别。也因为“离别”场景的限制,“送别诗”在内容和形式上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化特点。
  1 时间密码
  诗人们偏爱万物萧条的秋季、碧草离离的春季、暮色四合的黄昏、苍凉迷离的月下或雨雪雾的天气,借此烘托迷离伤感、黯淡冷清的氛围,渲染浓浓的离愁别绪。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王维《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卢纶《送李端》“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等。
  2 地点密码
  古人送别的地点则往往是郊外长亭、客舍驿站、南浦渡头、阳关古道,出行方式(水陆)的不同,决定了送别的场所。这些特定场所,无不弥散着别离的怅然与留恋。如: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谢眺《鼓吹曲·送远曲》“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
  3 意象密码
  古人写别离,往往寄情于景,托意于物,因而派生出不少寄托着浓重离情的意象,“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3.1 杨柳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借此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柳丝的牵绊也可象征绵绵的情思;柳树生命力很强,插土就活,折柳也就寓含着希望远行的人能够在他乡顽强地生活下去的愿望;古人视柳树为可以辟邪却鬼的“鬼怖木”,因而也表达了对旅人行途安全的祝福。如:唐朝张九龄《折杨柳》“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3.2 酒
  “饮酒饯别”是古代送别的一种习俗。别宴之上,用酒来述说离愁别情,传达慰勉之意。“酒”给“送别诗”增添了情韵。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3 水
  “水”的意象常常蕴含着绵绵的相思、时光的流逝、无尽的愁绪之意。而临水送别,山长水远,又让寂寂流水成为诗人们诉说离别之情的载体。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用故乡水的恋恋不舍写出思乡之情。辛弃疾《鹧鸪天·送人》“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借江头风波道出了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3.4 月
  明月跨越时空,沟通古今,阅尽沧桑,见证兴衰。月的盈亏和人的离合极为相似;月光普照大地,是离人们异地同心的见证,是人们遥寄情怀的信使。王昌龄《送柴侍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恽《水调歌头·送王子初之太原》“后夜一相意,明月满江干。”
  3.5 燕、鹄、鸿、雁等候鸟
  燕、鹄、鸿、雁等候鸟被赋予执著坚毅, 高洁潇洒的品格,诗人们将它们和行子游士相类同,故常常以其比拟离人。它们历来也被认为是吉祥高贵的善类灵物,寄托了人们美好的祝愿,带来希望和期待, 给行人以安慰。徐坚《饯许州宋司马赴任》云“辞燕依空绕,宾鸿入听哀。分襟与秋气,日夕共悲哉”,借辞燕、宾鸿抒写离别的依恋和哀愁。 郑巢《送韦弇》云“陂鹤巢城木,边鸿宿岸芦”,借陂鹤、边鸿写行人遭际的艰苦。韩翃《送南少府归寿春》“北雁初回江燕飞,南湖春暖著春衣”则是诗人祝福心愿的写照。
  4 情感密码
  “送别诗”大多表达缠绵凄恻的离愁别绪,这可以说是这类诗歌的情感主流,但也有不少诗歌借赠别来表达个人的理想志趣、追求抱负,这可以说是这类诗歌情感的翻新。
  4.1 哀而不伤,委婉缠绵的离愁别绪
  古人的离别往往出于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不得已的原因,因而离别大多带有感伤的色彩。亲情的纠葛、爱情的缠绵、友情的真挚都给别情赋予了深厚的内涵。但是,大多数诗人(特别是唐代诗人),都会以依依深情、诚挚祝福为离别赋予愁而不怨、哀而不伤的情感基调。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王维《山中相送》“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4.2 蓬勃奋发,慷慨豪壮的昂扬情怀
  抒写这类情感的诗歌,在“送别诗”中是少数另类,但它们却以独特的立意傲立诗坛,显示了经久的魅力。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诗人将对友人的真挚情感融入,昂扬的抱负和气概压制了羁旅的辛苦和离别的孤独。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给人满怀的信心和力量。
  4.3 孤愤幽怨、感伤悲切的家国之情
  国事的风云变幻,个人遭际的跌宕起伏,难免不让诗人们将国家和个人的不幸投射到离别中,给别离寄寓了复杂的情思。王勃《别薛华》“心事同漂泊,天涯共苦辛。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对人生起伏跌宕的相同感触,把诗人与友人紧紧地联系。杜牧《池州春送前进士蒯希逸》“有家归不得,况举别君觞。”别离之苦与身世之忧重叠在一起,独具悲剧的力量。
  解读古代“送别诗”的密码,是为了让学生能理解此类诗歌语言丰富的暗示性,初步探寻这类诗歌的创作规律,以便更好的理解古人蕴含送别中的深重情感。
  参考文献:
  [1] 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等[M].全唐诗.中华书局,1979.
  [2] 赵建建.唐代送别诗情感特征初探.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6.
  [3] 许智银.唐代送别诗的飞禽意象[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21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