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数感;生活实际;动手操作;估算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25-0076-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十个核心概念,数感是其中之一。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算等方面的感悟,它始终贯穿于学生的數学学习中,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1.结合生活实际建立数感。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要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他们的生活体验。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而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
   例如:教学苏教版三下《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师课前让学生调查实际生活中最感兴趣的物品的价格,并制成标价牌。课始,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标价牌,并交流商品的价格。教师在黑板上依次贴出这些商品的标价牌,然后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能不能把这些标价牌中的数分成两类?怎么分?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移动磁性黑板上的标价牌,最后分成整数和小数两类,然后小结:左边这组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右边这组数有什么特点呢?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像这样的数就是小数。这样,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课。
   上例,教师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自己找数、做数、想数、说数,并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使他们充分体会到小数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数感。
   2.注重动手操作领悟数感。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如果切断了思维与动作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创造更多操作实践的机会,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答案、领悟数感。
   例如:在教学“1米”这一计量单位时,教师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感知1米的长度。①想一想。在你的印象中,1米有多长?想象一下并比划。②量一量。让学生捏住米尺两端并拉直,两臂之间的距离就是1米,通过动手操作感知1米的长度。③走一走。走几步大约是1米?数出是3步。(2)感知1米的高度。像这样把米尺竖着放,从地面到墙上哪个位置的高度是1米?请大家估计一下,从老师脚底到哪个位置的高度是1米?1米正好到老师的腰部(师站在米尺前量)。你觉得1米能到你身体的哪个地方呢?同桌两人合作,用米尺量一量。质疑:比一比,为什么都是1米的高度,都是从脚底量起,到老师腰的高度是1米,而到这位同学下巴的高度才是1米呢?
   上例,通过想、量、数、估、比等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经过操作、实践获得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切实、清楚地建立起了“1米”的实际数量和空间观念。
   3.学会估算方法内化数感。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设计有趣的、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在比较中形成对多、少、多一些、少一些、几倍等的认识,并理解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例如:教学苏教版五上《小数的乘法》一课,计算7.98×5.1,先让学生估算,可以看作8×5来计算,所以积一定在40左右,然后笔算。计算前估算出大致的结果,为计算的准确性创设了条件;计算后进行估算,能验证自己的计算有无错误并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这么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也能使他们提高计算准确率,发展数感。
   总之,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一种意识活动、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有助于培养他们数感的教学情境,探索与培养数感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教学过程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育才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009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