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词语教学,一样可以“拔”起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看和主动识字的习惯,使学生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从词语教学出发,引导学生“多维互动”对文本理解体会,并通过“主体体验”展开深入探究,以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词语教学;词语理解;低年级语文
  叶圣陶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低年级教学时,词语的教学,不仅在于理解词语的意思,要在理解词语的意思同时,围绕这些词语,做足文章。
  一、结合语境,让词语之木根植土地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认为,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才有生命,才容易记住,才知道用法。[2]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中,在教学“焦急”一词上,我们聚焦了生字“焦”。笔者从三个层级教学。第一,问问学生对“焦急”的理解,学生都以近义词的方式理解,比如:着急,初步对这个词有印象和初浅的理解。
  (一),聚焦“焦”。
  出示以上两个字源:上面是“隹”,表示短尾巴鳥,下面是“火”,指把鸟放在火上烤。首先,“焦急”,是怎样的急?这个人焦急地干什么?以“焦”为切入点,我们能直入文本,直入事件的起因。正是因为这人的“焦急”,才会有后面拔苗的可笑之举。
  (二)、对比句子:他在田边转来转去;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去掉这个“焦急”行吗?当然不行,因为它给我们展现了那个人在田边的状态。由此可见,这个词用得多准确。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生字能引起我们关注言语形式,不但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亦可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可谓一石几鸟。第四,以评价促朗读。评价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也是朗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比句子:他在田边转来转去;
  请一生读:他在田边转来转去。预设评价:你可真是一个悠闲的人呀。再让一个孩子朗读,他就知道应该读的缓慢且悠哉。这时再过渡:农夫可没你这么悠闲呢。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师:谁来读读第二句,你来(我听出了这时的农夫很着急)
  师:谁能再来尝试尝试,你来(我听出了焦急)
  师:谁能挑战挑战他,你来(这次简直是心急如焚)
  我们在指导朗读时,不用过多的提示,我们通过评价语的激励让学生更能体会朗读的情境。农夫的“急”是本文突出的学点,在评价语的设置上,从“三急”评价,让学生对“急”了主观意识和客观理解,在课末归纳道理时的“急于求成”,也是“一急”。由此,从每个环节都紧扣“急”,即结合语境,让学生对词语更有直观体验。
  二、联系上下文,让词语之泉滋润心田
  在低段的语文教学中,初步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能通过上文或者下文找出词语的意思,初浅理解词语的精妙。
  比如在教学《小马过河》一文中,理解“为难”“难为情”等词。了解小马第一次过河的经过,可紧扣“为难、难为情”展开教学。小马乐意带妈妈做事, 但在过河过程中,一条河挡住了去路,这时的他无奈。这时笔者引导学生,小马为什么会“为难”呢?提示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妈妈不在身边、“离家已经很远了”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这些情况让小马不知所措。二是要抓住小马与老牛松鼠的对话,来了解小马的为难。老牛告诉小马可以“蹚过去”,小松鼠“拦住他大叫”,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反应,让学生马上抓住“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理解。三是要不要回去问妈妈的犹豫,体会小马内心的纠结,就明白了“为难”的意思。那么,理解小马的“难为情”,应引导学生回顾前文来理解,小马开始是多么兴致勃勃地相帮妈妈做事,可是现在却返回了家,没有妈妈把麦子驮到磨坊去,他多么不好意思啊。再联系下文,在妈妈的反问下,小马低下了头,话中的省略号表示小马说话断断续续。这些表现都是“难为情”。这样的教学就不需要过多解释词语的意思,学生通过文本的解读,自然而然明白,真正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低年级语文的教学中,让学生紧扣文本,联系自身生活经历,以及体会人物内心,再精读文本理解词语的意思,才能“润物细无声”。
  三、联系生活,让词语之花洒遍自然
  在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处理的。首先,请学生朗读《揠苗助长》第二自然段:“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学生读毕,未掺杂任何感情色彩,顺畅朗读。接着,笔者让学生当当农夫,拔拔禾苗。朗读句子: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意图在于朗读时,能强调“一棵一棵”,一生读毕,评价:你把禾苗用力拔了。谁想再用力拔拔,一生着重音继续在“一棵一棵”。继续评价:把禾苗拔的更用力了,谁能再拔高些,意图着重在于强调:“往高里拔”。接着询问学生,这样拔禾苗累吗?接着引导学生理解“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中的“一直”,像这样的拔可不是一下子,而是一个下午,累吗?这样的累,就是“筋疲力尽”。然后回忆一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让你“筋疲力尽”的时候,重塑学生的生活感官认识,将词语理解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内心搭建一个“傻”且“筋疲力尽”的农夫形象。最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看看这个“筋疲力尽”的农夫,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将生活经验和词语理解完美融合,将词语理解与语言表达能力结合,去品味、理解“筋疲力尽”的农夫。
  “始终保持对文本语言的一种高度敏感和警觉,对每句话,每个词,甚至对每一个标点都抱有那种黛玉进贾府式的敏感和警觉”(王崧舟语) 。抓住关键词的教学正是促进学生、教师、文本、文中的人物之间的对话,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从而提升语文素养,方得语文教学之始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079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