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本-硕阶段主干课程教学衔接模式的思考和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研究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主干课程教学的衔接模式有利于研究生知识体系的连续性。以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本科)和环境工程微生物研究方法与理论(研究生)为例,从课程性质、课程学时分配、考核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和存在问题等方面分析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主干课程的衔接模式。本文就实践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叙述,认为环境微生物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有利于研究生对本课程的学习。
  关键词:研究生;本科;主干课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0-0124-03
   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的建设是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中心工作,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1]。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主干课程知识的传授在学生专业核心知识掌握与工程能力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因此,加强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就十分重要。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目前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层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3],与生命科学、化学、材料科学、管理学和工程学等学科有非常紧密的联系[4-5],因此该课程涉及面广,知识点繁杂而琐碎;加之微生物能够在污(废)水、有机固体废弃物和有(无)机废气处理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整个环境工程课程体系中的核心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对环境工程专业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这两个教学层次分别已有23年和18年的办学历史,为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几经修订。参照《高等院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列为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也单列为1门课程。在研究生的教学计划中,也开设了《环境微生物学研究方法与理论》课程。为了保持本科与研究生两个教学层次课程教学的延续性,本文以2016年(本科)和2018年(硕士研究生)这两个最新版本的课程教学大纲为基础数据,从课程名称、性质与学分分配、课程学时、学分与考核方式和参考教材与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分析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的衔接模式,并阐述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具体做法和体会,以期为学生更好地利用在这门课程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为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服务,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课程名称、性质与学分分配
  从表1可以看出,我校的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层次都开设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相关课程,而且,本科阶段还将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单独开课,而研究生的课程对学术型学位还是学位课程,显示我校对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是比较高的。
  二、课程学时、学分与考核方式
   从表2可以看出,从考核方式来看本科生比较重视实际技能的操作,基本上以验证实验为主;而研究生“研究方法”偏向在课堂上的介绍,部分“研究方法”的课时在实验室进行,对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原理进行讲解;从考核方式来看,这两个层次均比较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平时考核成绩均占到了40%以上。这样,就能调动学生平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打破“一考定分数”的不科学的考核形式;而且,这也与我们现在倡导的重视课堂教学的理念是一致的。在环境微生物学研究方法与理论的试卷中,基础知识和理论部分比重占40%,研究方法占60%。因为这门课程开设在第1个学期,他们也刚刚完成本科学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处于本科生水平;而且,部分知识已经遗忘,所以不宜也没有必要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再者,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必须从本科阶段的记忆和理解转变到以思考、实践和创新为主的高级阶段,因此,对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要有较大的比重,所以这部分占60%。
  三、参考教材与课程教学内容
   从表3可以看出,本科生的课程教学有固定的授课教材。与全国大所大多数高校一样,选用周群英主編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四版)为教材,这本教材内容丰富、编排合理又难易适中[4]。而对研究生来说,在多数学校也没有固定的教材,主要依靠教师的讲义。本科生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的基础知识部分为24学时,占总学时的75%;基础知识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部分占25%,显示基础知识传授在本科层次中的重要性。在实验课程中,普通班共开设有6个实验,涉及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理和应用等方面。对实验班而言,共开设有4个实验,除了涉及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营养这3个基础实验与普通班一致以外,另外开设1个综合实验。这个综合实验需要学生自行分组,查阅文献,然后制定实验方案,指导老师提出修改意见后完善,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综合实验。显然,实验课程对实验班的同学有更高的要求。而研究生层次,第一篇是为8个学时的理论教学,这部分占总学时的22.22%,因为绝大多数在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基础,但是为了照顾不同学校生源学生的差异性,在课堂上需要把基础知识再做个归纳总结,展示和呈现给学生。第二篇是8个学时的文献阅读部分,主要讲解与环境工程微生物研究有关的最新进展,而且是科研论文为主。第三篇是12个学时的环境工程微生物相关文献阅读,要求学生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自己的兴趣,选择1篇科研论文,阅读理解以后用PPT的形式讲解给其余同学;而且,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这也是平时考核成绩的重要依据。第四篇是8个学时的环境工程微生物研究常用的软件、方法和仪器介绍,主要涉及的软件有SPSS、R、CANOCO和Originlab等,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平板菌落计数法、微生物生物量测定法、微生物活性测定法、基于PCR的方法、PLFA法、高通量测序法基因芯片法和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法等;主要的仪器包括PCR已、荧光定量PCR仪和DGGE等,也包括像Power soil等一些常见试剂盒的介绍。因此,从研究生的教学内容来看,涉及研究的实验方法和软件占了较大的篇幅。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讲,这也属于实践教学部分。纵观这两个教学层次的课程内容体系,本科生是本门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传授,而研究生阶段只对基础知识进行总结和回顾,而课程重点已经过渡到研究所涉及的软件、仪器和研究方法上来,既有“温故”,更要“知新”。   四、教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分别以2017年秋季学期的本科生(实验班)的成绩和硕士研究生的成绩和反馈为例,探讨教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的前3个实验是验证实验,主要考察学生平时的基本操作,学生的综合成绩均比较理想;第4个实验为综合创新性实验,带有研究性质,对学生具有较大的挑战。本次学生总共28人,总共分为10个小组,有7个小组的实验没有结果或者结果较差,所以学生的总成绩不甚理想。环境工程微生物的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的比例21.43%、67.86%、10.71%、0%和0%,成绩全部合格。在环境微生物学研究方法与理论的试卷中,基础知识部分的答题情况较好,但实验方法部分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生的答题情况相对较差。硕士研究生共有56人选課,他们总成绩均在75分以上,优、良和中的比例分别为5.36%、85.71%和8.93%。本科生反映的问题主要是课堂教学上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而研究生反映最多的问题是基本理论与实验方法和研究手段之间联系不起来。本科生的问题相对容易解决,可以采用讨论法和案例法,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通过当前环境微生物学的热点话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对研究生来说,我们拟采取案例教学法,具体过程是“针对环境污染现象—提出科学问题—给出研究方案—分析讨论数据—得出合理解释”,从而使同学能尽快进入科研角色,顺利完成硕士学业。
  五、结语
  总之,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主干课程教学衔接是否顺利对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非常重要。我们在制定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和环境微生物学研究方法与理论的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还有一些地方做得还够到位,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摸索,使本科生能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使研究生能够顺利地完成角色转换,从而有利于本-硕两个教育阶段人才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温守东,孙乃有.关于加强高校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3,(7):28-30.
  [2]高兰尊.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J].化工高等教育,1990,(2):36-38.
  [3]潘少兵.“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4(2):126-128.
  [4]王丛丛,张建恒.《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8,(26):109-110.
  [5]梅运军,黄岚,胡纯,胡文云,张顺喜,刘骏.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BE)下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8,45(3):609-6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66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