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技术动画课堂“问题化教学”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思考源于质疑,问题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字化学习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源头活水。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应注重恰当而有效地提问,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具体可从激趣、启发、检测、生成、总结五种提问方式入手。
  [关键词]信息技术;问题;思维能力;动画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5-0029-02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考源于质疑,问题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字化学习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源头活水。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恰当而有效的提问,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在思考和操作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则是其独立思考的开始。那么,教师如何提问,如何通过引导让学生主动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激趣性提问,提高学生参与度
  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客观知识只有经过学生的主动转换才能成为能够为学生所用的主观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解、加工、内化,以达到学习目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提倡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在此前提下,教师要创设真实情境,提出贴近生活的问题,通过学习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启发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思考、交流、合作,让课堂学习成为一个积极的、主动的知识内化过程。
  在设计“动画补间及引导层”教学时,正值圣诞节来临前夕,在设计问题导入时,教师将“圣诞节贺卡”作为本节课的导入情境。
  预设问题1:请谈谈你了解的圣诞节。
  预设问题2:我们要制作圣诞节贺卡,可以用到哪些素材?
  预设问题3:如果制作动态的圣诞节贺卡,哪些元素可以动起来?
  学生对圣诞节很感兴趣,也有一定的了解,问题1的提出,让课堂顿时灵动起来,学生各抒己见,侃侃而谈;问题2就与动画素材联系起来了;问到问题3的时候,学生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
  二、启发性提问,让教学过程层次化
  课改以来,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在课堂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而要启发学生的思维,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教学目标层次化,在教学中把控课堂节奏,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地适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1.设问于重点内容处
  教学重点是教材内容中相对重要的部分,它对后续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重点处设问,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重点知识。
  在“制作圣诞节贺卡”这一课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应该是“元件、图层和关键帧”的概念。在学生制作动画补间前,教师可以这样提问:(1)绘制的图形能不能作为移动的对象?(2)移动的元件与背景可否放置在同一个图层?(3)若要对元件对象进行编辑,插入普通帧还是关键帧?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避免学生在操作中有过多的、无效的生成。
  2.设问于承上启下处
  所谓“水到渠成,风来帆速”,有效的提问就像是让课堂扬帆的风,承上启下,启发学生延伸思维的触角,帮助课堂教学顺利地从一个知识点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
  例如,在“制作圣诞节贺卡”这一课,在学生已经实现了“雪花下落”的动画补间后,教师对学生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在肯定学生的实践成果后,就雪花降落的路线进行提问:“同学们注意过吗?下雪的时候雪花是从天上直线下落的吗?”学生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雪花从天上飘落下来的时候,与雨水下落有所不同,它是轻盈的、随风飘动的。这时教师又提问:“动画补间能实现这个效果吗?”答案显然是“不能实现”。教师继续质疑:“如何对雪花降落的路线进行设置呢?”“我们可以通过添加引导层,绘制对象的运动路径。”经过这样的层层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对引导层的学习。
  三、检测性提问,掌握课堂动态
  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如果不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设计的接受程度、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对重难点的把握程度等,可能会错误地估计学生的能力,甚至出现课堂教学进行不下去的情况。
  提问是最常用的课堂教学检测手段,它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和能力掌握的情况。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实时追踪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节奏和方法,让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检测性提问首先要具有普适性,它应该是针对所有学生的提问,让基础薄弱的学生也有展现的机会,让他们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检测性提问还要具有针对性,它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侧重于重难点。
  四、生成性提问,捕捉智慧的火花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教师不能预先知道每一个细节,一节生动的课更不可能是平静无波的。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独特性,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会使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有多种富有创意的想法,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是教师课前准备时没有预见的。如果教师以“下课再说”“可以不用这个……”来搪塞,那么一个启发学生思考的机会可能就消失于开始;但如果教师抓住智慧的火花,因势利导,则有可能会激起课堂的波澜,让课堂更为鲜活、真实。
  例如,在绘制引导层,引导雪花飘落的路径后,有学生提出,如果设置多片雪花飘落,图层容易混乱,而且好像在做重复的事情。教师在听到这样的反馈后,如果觉得与本课的学习目标无关,可能就会以“以后深入学习后自然会找到解决办法”来应付学生。但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原有经验为出发点,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主动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就是学生建构新知识的最佳时机。如果抓住机会告诉学生,将“雪花飘落”封装为影片剪辑元件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那么不仅学生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且此知识点必将内化为学生的主观知识。
  五、总结性提问,提升教学效果
  好的课堂既需要有凤头,也需要有豹尾,好的结尾会如画龙点睛一般让人久久难忘。课堂小结作为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不可或缺,是一节课的总结和回顾,它可以整合课堂,提炼知识点,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也可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为下节课作铺垫,讓总结性的提问成为新旧知识的连接。
  1.回顾与总结,画龙点睛
  在课堂的结尾,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对近期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能提纲挈领,实现对知识的总结和概括。
  小结最常见的方法是以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为辅,学生总结为主。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比如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动脑、动口,绘制思维导图来进行回顾与总结。学生找出本节课的中心,提炼本节课内容的关键词,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将学习内容清晰地呈现出来。
  2.铺垫与延伸,激发兴趣
  一节课将要结束的时候,教师结合本课内容设置悬念,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继续深入探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为下一节课作铺垫。
  如在学生已经内化了动画补间以及引导层的知识点后,要激发学生对下一课“交互式动画”的学习兴趣,就需要教师提出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比如:(1)我们可不可以对动画的开始和停止进行控制?(2)如果要控制开始和停止,可以用什么方法实现?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会对下一节课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中开展“问题化教学”,促使学生多思考,鼓励学生在思考中发现新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责任编辑   周侯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302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