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无彩凤双飞翼兴趣引导点点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很多中学生怕上作文课,怕写作文。要改变这种情况,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会更主动地探究并乐此不疲。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一、为有米之炊,塑胸中成竹
  很多学生怕写作文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生活经历,或有经历却不会收集,常感无话可说。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只有正确地解决了材料问题,才谈得到写作技术问题。”因此作文教学首先应解决“米”的问题。作文来源于生活,而让学生在作文课上搜罗生活经历是有困难的。因此应适时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表达的愿望和灵感,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1.生活达人脱口秀
  学生们的生活中不缺少故事,只是缺少发现生活内涵的眼睛。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市区,学生们有更便利的条件参加旅游、出国游学、才艺学习等。如何让他们在多姿多彩的生活经历中挖掘素材呢?笔者从脱口秀类节目中受到启发,发现倾诉往往是很有必要的,而学生们又乐于相互倾诉,于是决定利用每周的语文课外活动组织脱口秀展示会。活动分专题进行,内容可以是千奇百怪的旅游经历(风土人情、奇闻逸事、美景风光等),可以是多姿多彩的休闲娱乐,可以是“痛并快乐着”的才艺学习,可以是温馨的家庭生活。这些内容都是学生经历过的,他们一时可能写不出来,但却可以说得神采飞扬,入情入境。在展示会上,学生先小组交流讨论,再推荐两名成员在全班展示,然后全体投票选出本场表现最好的学生参加学校的“蜊中好口才”选拔赛。学生们兴趣盎然、不吐不快,把自己生活中的有趣经历如同宝藏一般从记忆中挖掘出来。但交流还不是最终目的,为了让学生把这些经历转化成作文素材,师生的行动并未就此打住。展示会后是进一步的加工整理,学生要把当天自己“秀”出的内容整理成文字,放在自己的“记忆乐旅”(积累本)中保存。这样活泼的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使他们收集整理了作文素材。
  2.“三个一”活动
  古人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语言材料的积累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近年来,笔者坚持开展了每课一讲、每日一写、每周一练的“三个一”读写活动,开辟语文课外“小天地”,以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库。
  每课一讲,即每节语文课前的五分钟展示。学生要提前准备。可以讲名人故事,可以谈一场惊心动魄的体育比赛,可以朗读或推荐一篇经典美文,可以展示生动感人或文词优美的摘抄片断,也可以是有感而发的即兴演讲。全体学生都参与,人人都要讲。演讲之后,学生们还要及时点评,通过评委小组打分,每周选出三名优胜者获得“我是演说家”称号,并把精彩内容整理出来张贴在班级宣传栏里。这一活动不但使学生提高了积累素材的积极性,更增强了口语表达能力并扩大了课外阅读量。
  每日一写,即每天写日记。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课外经历,每天通过书籍、电视、互联网等获得的大量信息,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筆者要求学生坚持每天写至少300字的日记。开始,很多学生把写日记当成一项任务,草草应付,内容如同流水账。于是笔者就和学生一起写,写自己观看拔河比赛的感动,写越野赛上自己的失误并表达对学生的歉意,写读后感,写旅游心得等,并利用语文课或班会和学生一起分享。慢慢地,学生们的日记字数多了,内容丰富了,语言生动了,特别是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写进日记了,真诚地把教师当作朋友进行心灵的交流。笔者每次都会在日记后面及时做出指导,关于如何写作、如何生活、如何表达爱……
  每周一练,即每周一次的读写训练。从课文出发,依托文本内容,每周设计一次生动活泼的读写训练。例如,在学完《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后,开展了一次以“我心中的思念”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让学生用一段话或一篇文章描述自己最想念的亲人。班会上,学生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一位女生以《不会消失的翅膀》为题写了一千多字的文章怀念自己的外祖母,语言生动,感情真挚,很多学生听后泪如雨下。认识杨绛笔下的《老王》之后,让学生寻找生活中“老王”的不同原型,去塑造一个自己心目中的“老王”。学生享受紧张思索的过程,也享受创作的快乐。这一活动使学生锤炼了作文语言,提高了谋篇能力。
  通过开展“三个一”读写活动,学生不仅实现了“广积粮”,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视作文为畏途的情况,练得明白,练得高兴,练得有收获。
  二、设趣味活动,激创作欲望
  1.“练笔吧,兄弟”造就常态写作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会成为自发的勤奋探索与追求。在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后,可以促进写作成为常态。笔者借鉴美术中艺术写生的做法,化用电视节目《奔跑吧,兄弟》之名,把作文内容和要求设计得更贴近生活并带有趣味性,引导学生抓住“动情物”,找到“动情点”,产生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进而乐于写作。练笔内容依据不同年级特点而定。初一年级以情境描写为主,如让学生观看《奔跑吧,兄弟》视频片断,然后就某一场景进行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也可以由学生即兴表演,然后现场写生。初二年级以事件记叙为主,仍以《奔跑吧,兄弟》为例,可让学生叙述事情的经过,归纳升华事件的性质。初三年级以评论为主,如对《奔跑吧,兄弟》中的人和事件进行全面并个性化的评价,发表个人看法。要抓住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让学生写他们感兴趣的事,说想说的话,就会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使写作成为学生的常态需要。
  2.文学社团再燃写作之火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社团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课堂教学相比更具灵活性和可塑性。借助学校的“耘梦”文学社团,笔者广收爱好文学写作的学生,通过系统训练,促进学生作文水平再上新台阶。文学社团定期将成员的优秀作品进行整理并集结成册,印刷后分发给学生赏析。社团结合学校活动,定期开展征文比赛,将优秀作品刊登于校报,向全校师生展示。用文学社团成员的引领、示范、带动,激发其他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打造写作文、爱作文的良好氛围。   三、取有法指导,行有效评改
  笔者曾经耗费很多心血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但大多数学生对此却并不在意,多数只粗略地看看分数和评语,有的甚至连看都不看,很少有学生能认真地揣摩评语、总结经验、修改或重写。为此,笔者尝试了指导学生评改作文的新路子。
  1.方法指导先行
  要让学生既会写作文,又会评改作文。为此,笔者力求能够“给学生一把尺,量遍天下文”。在指导评改方法时,分年级、分文体由浅入深地进行。初一、初二以记叙文为主,初三、初四以议论文为主。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应从哪些方面评改作文,然后再针对具体文章制定评改细则。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再让学生自己制定评改标准。如初一的评改训练从描写训练开始,写作与评改同步进行。初一上学期期中之前,主要以片断描写为主,从书写、错别字、标点、病句等方面制定评改要求;期中至期末以写人的作文为主,要求随之提高,逐渐增加了描写是否传神、事件是否能表现人物个性等评改标准。初一下学期的作文以写事为主,评改时要考虑文章是否有完整的构思。评改标准以层级递进的方式进入学生的视线,使他们逐步用写作践行标准,同时又以标准促进写作。通过评改活动,学生提高了写作水平。
  2.“咱们评改吧”,显神威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说:“学生批改作文,关键在于同学生商量,研究学生的写作兴趣、阅读兴趣,批改兴趣。适应学生心理,组织好了才有实效,学生的批改能力才会提高。”有了方法的引领,学生作文评改就轻松了许多。笔者借鉴医学专家会诊的做法,抓住“久病成医”的规律,采用“美文步步修”的评改方法,让学生乐于参与作文评改课,激發评改兴趣,推动评改落到实处。例如,每周三是双节作文课,第一节课学生写作,中间空出一节课,教师快速批改作文,记录作文的优缺点,区分优劣两类文章;第二节作文课,由教师主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专家”,一起会诊作文中的“毛病”。
  课堂分“研讨、示病、会诊、治疗”四步进行。第一步让“专家”们先讨论这次作文可能出现的毛病,做好预判,这实际上是针对审题和构思方法的交流,可让学生更明白作文的写法。然后,教师让作文问题较多的学生当众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在朗读中凭语感完成对作文语病的初判。朗读后,“专家”们分小组就自己的记录再次讨论,交流后统一意见,然后全班诊断交流。会诊时,“专家”与“患者”可以进行对话,发表各自的看法。“会诊”结束后马上开始“治疗”(即修改),“专家”们对“病文”边思考边修改。这样,学生通过修改别人的作文而学会了修改自己的作文。这样的训练,让每个学生都产生了自豪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原来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也能发表更深刻的见解了。
  语文作文教学的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小而言之,“文以情动人,书以文抒情”,引导学生写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是培养其写作态度和写作能力的过程;大而言之,培养学生做真人、说真话、写真文章,是弘扬母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教师应不畏艰辛、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阅读积累和勤于写作的良好习惯,在语文的天地里,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为学生的精神世界打底、润色,引导学生用笔、用心、用真情描绘生活,彰显美好,针砭丑恶,真正回归写作的本来意义。
  (责任编辑   郭向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468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