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高中语文导学案设计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传统的语文授课理念存在的不足日益凸显,授课理念的革新势在必行。实践证明,学案导学模式的合理运用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对导学模式的实践,以提高中语文有效教学为目的,就导学案的设计问题方面谈谈本人几点思考。
  关键词 精心设计;导学案;高中语文;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2-0064-01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很少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高中教育的发展需求。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广与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高中语文老师认识到培养高中生独立学习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于是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而在“学案导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中,能够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导学案是指教师根据一节课教学知识的特点、教学目的,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达标测评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目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的中越来越广泛,但是老师对于这种模式的认识大都处于探索的阶段。本人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试着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导学案运用到课堂上,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希望不断优化导学案的设计,以打造更有效的语文课堂。以下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如何优化导学案的设计”谈谈自己几点思考。
  一、注重导学案的问题设计
  导学案问题的设置和学习过程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呈现阶梯式结构。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首先,设计的问题能解决重难点;其次,设计的问题不宜过多也不宜过碎;再次,设计的问题要求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最后,设计问题要呈现阶梯式层层递进。比如《渔夫》学案可以这样设计课堂上探讨的问题:(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2)除了塑造屈原的形象外,还塑造了渔夫的形象,试着探讨塑造渔夫形象的意图。(3)写一段文字表明你对屈原之死的看法,不少于80字。这样设计的问题是有层次的,每个问题解决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前三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深入文本阅读,也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最后一个问题的设置比较开放,能够考察学生的表达能力。
  问题设计还要根据不同的文体需要,小说的问题设计要突出小说三要素,散文的设计要突出作者情感的表达方式与语言的特点,文言文要抓住“文”与“言”,既要解决文言字词,也要解决文章的写作思路。问题的设计不能够千篇一律,我们要紧扣教材的重难点设置不同的问题,并合理安排问题的次序。问题的设计形式还应该多样化,有加点字的注音,也有成语的解释,还要有重点句子的赏析与问题探讨等。
  二、注重导學案的目标设计
  目标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读《课程目标》与《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特别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是学科教学、学业评价、高考的基本依据,它给我们指明了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并且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地控制教学进度与难度。比如我们在教《仁者爱人》时,可以结合学生学情,然后根据《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设置这样的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词语,比如“病”“微”“其”等在文中的意思;(2)背诵1.6、5.26两章节;(3)理解“仁”的丰富内涵;(4)认清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其他《论语》章节的课文都可以依照这样的办法设置学案的学习目标,这样的学习目标符合以上对目标设置的几点要求。
  三、注重导学案的知识补充与拓展
  语文这个科目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想要提高语文能力,必须经过实践,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由此可见,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明确教学目标,在语文教材的基础之上对知识进行拓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比如《我与地坛》学案设计最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拓展阅读:阅读史铁生《秋天的思念》,谈谈对母爱的理解。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利于落实教学目标,也有利于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四、注重导学案的学法指导
  由于长久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形成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习惯,现在转换了模式,可能会出现茫然不知所措的现象,因此,设计导学案要适当地设计学法的指导。比如朗读法与质疑探究法是高中语文导学案使用过程中常用的两种方法,质疑探究法这是通过对学习材料的质疑而加深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思维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有质疑的意识,不回避疑难,主动寻找疑问,这对加深原文的理解,中心思想的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写作技巧及写作心态的了解都有帮助。在学生提出质疑的时候,老师适当创设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教学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而高中语文“导学案模式”是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符合课程改革需要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只有精心设计,做到精讲、巧导、实练有机结合,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对“非指示性”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605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