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三二分段”专升本贯通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针对“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实施中存在的人才培养定位不清、专本课程不衔接等问题,以广东省“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论,明确一体化专业培养定位,设计专本贯通培养的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其关键是解决好夯实理论基础、设置接口过渡课程、构建层次递进课程体系等3个问题。
  关键词 三二分段;专升本;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08-0033-03
  一、背景
  广东省于2014年启动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项目,旨在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且具有本科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打通高职升本的断头路,该试点项目对于加快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试点项目为高职和本科双育人主体,教学过程包括高职和本科两段。试点专业的学生前三年在高职学习,通过转段考核的,再到对接的本科学习两年,符合毕业要求和学位授予条件的,可获得本科毕业证和学士学位。但是,目前该项目的实施存在人才培养定位不清、专本课程不衔接及课程设置重复等突出问题[1]。究其主要原因,是缺失高校的协同育人机制,缺少专本贯通培养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针对上述问题,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对接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开展研究,在能力本位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建立校校企“三角式”协同育人机制,明确一体化专业培养定位,设计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构建“三二分段”专升本贯通培养的课程体系实施路径
  能力本位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该理论对于专本协同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且具有本科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有指导作用[2][3]。
  (一)构建校、校、企三角式协同育人机制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条件及行业企业资源优势和本科高校(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科及师资优势,协同广东省电子信息行业协会及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海格通信集团等区域电子信息类龙头企业,构建校、校、企三方协同育人平台,形成以“创新人才供应链”“服务链”和“技术链”三链捆绑的校校企“朋友圈”,为专本协同培养人才提供保障。
  (二)明确“高技能且具有本科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
  依托校、校、企育人平台,经充分调研与研讨,将试点专业人才的职业岗位主要定位于产业链中“产品研发”和“工程应用”2个环节,每一环节与相应的职业领域对应。试点专业高职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在该职业领域中人才培养定位不同,高职人才培养定位是电子产品设计员、通信工程督导、电子信息系统测试员、电子信息系统维护工程师;本科人才培养定位是电子产品设计工程师、通信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师、电子信息系统测试工程师、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工程师,其职业目标是项目经理、技术总监等,主要工作岗位及岗位能力分析如表1所示。
  (三)设计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结合试点专业的培养定位,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进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设计。依托企业开展电子信息职业能力分析,重点分析电子信息类职业岗位对高职、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不同能力要求,划分高职、应用型本科的职业能力模块等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专本衔接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计的关键内容是体系框架和课程的衔接。其中,课程体系框架研究的核心是与工作岗位相匹配的职业能力发展的逻辑顺序和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课程衔接的关键研究内容是要围绕如何解决夯实理论基础、设置接口过渡课程、构建层次递进课程体系3个问题开展。图1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本贯通培养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示意图。
  该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实施要点为:第1~4学期(高职段)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需要参照本科教学要求讲授,讲授教师以高职为主。第5~6学期(高职段)设置接口过渡课程,第5学期开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子电路》和《信号与系统》3门理论课程,并由对接的本科院校选派教师到高职院校讲授;第6学期取消传统的顶岗实习,充分利用高职、本科以及合作企业的优势资源,强强联合,合理设置《企业岗位能力训练》(企业主导)、《综合技能训练》(两校协同)和《创新能力训练》(两校协同)3门实践课程,使学生由高职段平滑过渡到本科段。第7学期(本科段)合理增设部分学科课程,如《微机原理与应用》和《通信原理》,使其与高职段对接。第8~10学期(本科段)除完成本科段的专业必修、选修课程后,还利用高职、企业优势,三方共同设计与实施实践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三方共建、共用实验实训室,建立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的衔接。
  (四)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建设是保障一体化课程体系实施落地的核心。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框架下,以试点专业高职毕业生和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在职业领域中的人才培养定位为依据,通过“职业岗位分析、工作任務分析、职业能力分析”等环节,分析职业能力对高职课程、本科课程、接口过渡课程在知识、技能、素质学习水平等方面的要求,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重点寻找高职课程与本科课程的区分点和结合点,从上述三个层面逐层分析,逐层推进,分析每条职业能力对知识、技能、素质学习水平的要求,以此开发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目前,已完成全部7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标准研制。
  三、效果
  本文依托的试点项目于2016年获得广东省立项,目前高职段在读学生近300名,高职和本科两校通过联合企业三方共同制定五年一体人才培养方案,重组“3+2”专升本贯通培养的课程体系,高职阶段加强理论基础教育、设置高职本科衔接课程、合理制定专业课程,有效解决了人才培养定位不清、专本课程不衔接及课程设置重复等突出问题,详见表2。该专本贯通培养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也可为兄弟院校提供借鉴。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试点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本团队也将继续完善与进一步修正本文制定的课程体系,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更具指导意义。
  参 考 文 献
  [1]鲁武霞.高技能人才规格提升的困境及突破——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97-101.
  [2]韦文联.能力本位教育视域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J].江苏高教,2017(2):44-48.
  [3]陈庆合,王海军,许朋展. 论本科转型与能力本位教育[J].职教论坛,2017(33):13-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865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