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班级心理委员系统构建的实践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以武汉音乐学院为例,分析心理委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从选拔、培训、考核激励三个方面进行探究,介绍了班级心理委员系统构建的实践经验以及实践成果。
  关键词:心理委员;选拔;培训;考核激励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6-0143-02
  一、研究背景
  心理委员是在大学生班委会中设立的特定职务,其主要职责是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并适时、有效地实施心理干预,心理委员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组织建设,并增强了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效能。我院在2012年设立心理委员,将其作为学院心理健康四级网络体系中的一级开展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心理委员选拔不规范
  心理委员除了要掌握心理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有一定的个人特质,例如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能够关心同学的生活、情绪,与同学融洽相处。但很多辅导员不重视心理委员的选拔工作,导致选拔不认真、不规范。有些心理委员由班长或生活委员等班干部兼任,更有甚者,辅导员不与学生商量,直接上报学生做心理委员,以致部分心理委员竟不知自己担任心理委员之职,同班学生也不知道班级设有心理委员。
  (二)培训欠缺系统性及激励性
  过去我院针对心理委员的培训,一个学期仅有1—2次,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欠缺系统性。心理委员工作的开展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难以确保他们的工作质量。且这些培训多是学习外的强制培训,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三)院系对心理委员的工作认可度不高,忽视管理和考核
  心理委员从事的工作对同学们来讲是新鲜事物,不易被同学理解,而且心理委员的工作见效较慢,需要一个过程,一般很难在短期内看出明显效果,因此部分辅导员和同学对心理委员的工作认可度不高。
  (四)心理委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探索精神,工作方式不当
  部分心理委员开展心理活动的方式单一,不愿去探索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导致同学们逐渐对班级心理活动失去兴趣;还有些心理委员没有采用恰当的工作方式,无法融入同学当中,难以切实有效地开展工作。
  二、具体操作方案
  基于我院心理委员工作的现存问题,从2016年起,我们紧密围绕“心理委员选拔”、“心理委员的培训”、“心理委員考核激励”等主题探索其他高校的管理经验和理论资料,积极深入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构建系统的心理委员培养体系,促进心理委员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力求让心理委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加强心理委员的选拔工作
  1.明确心理委员的选拔标准、人数设置与任用期限。从心理素质、工作能力、服务意识、学习成绩等四方面对心理委员进行选拔,60人以下的班级设立两名心理委员(一般男、女各一名),班级学生人数多于60人的,每增加30人,增设一名心理委员。
  2.把握合适的选拔时机。我院定于新生正式上课一个月左右开始选拔心理委员,因为此时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稳定,同学之间、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已相互熟悉了解,能够选出合适的人选。
  3.规范选拔程序。首先,要提高系(院)对心理委员重要性及职责的认识,重视选拔工作,选拔出合格、优秀的心理委员对于全班同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危机干预都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要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心理委员的选拔工作:(1)辅导员(班主任)做好宣讲工作,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心理委员的工作重要性,凡是认为自己有能力且有工作热情的同学都可向辅导员报名;(2)结合同学们的匿名推荐,匿名推荐往往可以选拔出在班级内人际关系良好、影响力较大的同学;(3)辅导员(班主任)综合自愿报名与匿名推荐的结果,根据心理委员的选拔标准,对符合条件的同学进行面试挑选,在了解候选者的人际交往情况、服务意识及心理状态的基础上确定心理委员的最佳人选;(4)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结合新生心理测评结果对院系上报的人选进行最后一轮的面谈工作。
  (二)对心理委员进行系统的培训
  1.大学一年级上学期进行上岗培训。在大一上学期,学校统一为新生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委员通过课程已经掌握了不少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因此,大一上学期的培训重点将放在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和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内容、方法上。
  2.在大一下学期,为心理委员开设选修课程“朋辈心理辅导”,课程为32学时,2学分。以课程形式对心理委员进行培训,保证了心理委员培训的有效性和系统性,以学分作为奖励,能够激发心理委员的学习热情。
  3.大二及以上年级的培训重点为心理委员工作中的经验交流、技能的提升,并结合与大学生相关的社会热点事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以便心理委员在班级中开展主题班会等宣传活动。定时开展户外素质拓展活动,提升心理委员整个团队的凝聚力。
  4.工作归属。心理委员属于班干部的一员,辅导员(班主任)负责对心理委员的日常管理;心理辅导员负责对心理委员的业务管理和指导。
  5.考核激励。对心理委员实行双重考核,院系每学年以参加例会培训情况、班级心理活动开展情况、日常学生心理状态的上报情况、辅导员(班主任)的反馈为考核指标,评选出“优秀心理委员”报送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行奖励。此外,心理委员作为班干部的一员,在班级的综合素质测评、发展党员、评优评先等学生工作中,辅导员或班主任应适当予以支持鼓励。
  三、实践成果
  1.出台文件,推动我院心理委员工作进一步发展。学院正式出台了《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文件明确了心理委员的职责,并要求各系(院)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心理委员的建设工作,配齐、配好相关人员,同时要求相关人员认真学习、严格执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其他工作制度,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根据本项目研究内容制定了《心理委员管理办法》,进一步从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产生、培训、管理和考核四个方面进行了规范,保障了心理委员工作系统科学的开展。   2.培养人才,提升我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效率。心理委员作为基层心理健康教育力量,是沟通老师与学生的桥梁,一批专业、踏实、敏感的心理委员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倍功半。我院目前共有心理委员93名,积极承担着班级心理活动的组织者、班级学生的心理观察员等工作角色:在每年的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中,心理委员协助辅导员(班主任)组织班级学生参加宣传月启动仪式,策划院系的心理嘉年华活动,导演心理剧剧目,主持心理主题班会,成为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的助力者;在危机干预中,心理委员能够发现问题学生并迅速上报,跟踪、关注重点学生。例如:我院音教学院心理委员小张,发现室友小郭自言自语,无故发笑,迅速通报辅导员,之后还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辅导员一起参与到小郭的危机干预和转介工作中,从下午6点一直工作至晚上10点,在整个过程中,小张不辞辛苦,展现出了良好的专业素质。
  3.系统培训,促进心理委员个人自我成长。(1)音教学院周同学:经过《朋辈心理辅导》课程的学习,我知道了如何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在一次班级外出春游中,我跟班长提议开展团体活动。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我开始策划,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和其他班级的心理委员都给了我许多建议和支持,让我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带领团体活动。虽然最后因为场地的缘故,活动没有我想象中那么成功,但我也吸取了不少经验,心里是满意的。(2)演艺学院夏同学:在课程学习和团体辅导中,认识了许多其他班级的心理委员,感觉一下子多了很多朋友,也增加了了解其他专业同学的途径。我积极地向他们学习,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自己的成长。
  四、总结与反思
  总体来说,我院通过出台相关制度文件、开设培训课程、不定期举办讲座及团体辅导活动等举措,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心理委员,工作更规范化、制度化。
  但是我们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不断改进:一是课程内容、讲授形式的安排上还可以更加合理,我們仍将不断探索,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不断改进培训内容、讲授形式,以达到更好的状态;二是心理委员的影响力还有待扩大,除了做好校园内的心理健康宣传工作,我们还将尝试与社区、其他学校合作开展志愿服务项目,让心理委员走出班级、走出校园,将心理健康知识宣传送进社区。
  参考文献:
  [1]崔爽.大学生心理委员心理危机干预技能培训策略[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116-119.
  [2]鞠晓辉,何召祥.班级心理委员的选拔与培训模式探讨[J].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86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