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管理学教学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我国五千年的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并以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果把这些内容融入管理学教学中,将会对现有的管理学教学大有裨益。文章总结了我国管理学的发展、现状问题,分析了传统文化中管理思想以及对管理学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管理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8-0156-03
  一、我国管理学教学的发展
  我国管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几乎完全照搬苏联的模式,其内容较西方有所落后。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管理学界对苏联的管理学有了更为客观的认识,并在对我国管理实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苏联模式作了调整,提出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但并没能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管理类专业被取消,管理学教学也被迫停止。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管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在我国才得到恢复和发展。
  改革开放后,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首次用到了“管理科学”的字样,并提出了加强管理科学的研究和应用理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同志曾在听取报告时谈到管理是当前的两大弱点之一,这为我国管理寻求发展提供了支持,也是我国管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随后的1977年底,“经济管理协作组”成立,同时“技术经济和管理现代化”也被列为科学规划项目,1978年又成立了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管理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出版了很多著作。随后陆续建立了管理类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点,并开展了MBA教育。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員会在学科目录中将管理学列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自此确立了管理学在学科体系中应有的地位。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探索,我国的管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并日臻成熟,形成了独特的分析问题的方法论,足以自立门户。作为独立的学科门类,管理学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改革开放的实践也推动了管理学的大发展。改革开放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对管理学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如市场的优胜劣汰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效率要求,市场供求关系的转变和竞争压力也迫使企业面向市场,加强管理。随着管理学的研究不断深入,管理学教学规模也在随之迅速扩大,在实践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但总体来说,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目前高校管理学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院校管理学教学承担着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高级专业管理人才的历史重任,其教学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模式设计等都将直接关系到管理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管理学教学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教学水平和人才质量也不断提升。虽然如此,目前我国的管理学教育中仍存在着脱离实际、重规模轻质量以及课程体系不尽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是我国管理学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应成为我们今后着重努力的方向。
  (一)重理论讲授,轻实践培养
  在大部分高校的管理学教学中,课程的设置依然是理论教学为主,课时受到限制,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也很少。作为理论课过多注重理论性,忽视与现实的联系,必然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同时,教师本身缺乏管理实践经验,学时受到限制,课程内容过多的条件制约,也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普遍存在。内容与实践的脱节,结果常常是纸上谈兵。此外,对于刚刚高中毕业的大一新生来说,开设管理学课程,本身在教学和沟通方面就存在较大难度。而管理学课程教学课时较短也限制了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和细致地阐述许多重要的知识点的可能。这种紧迫的课时限制所导致的蜻蜓点水般的教学方式,更加造成了学生对管理学课程内容不能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从而大大削弱了教学效果。
  (二)教材建设落后
  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理论体系不断更新和完善,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推陈出新,然而国内高校的管理学教学却故步自封,延续着传统的方法和内容,知识陈旧、案例老化,影响了学生对前沿知识的学习、接受和理解。同时,教材内容所涉及的理论多为西方理论,其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也对管理学理论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落后
  由于计划课时受到限制,很多管理学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压缩占用时间的环节,偏重于理论讲授,削弱了教学效果。其次,管理学内容较为抽象,一些理论往往并不贴近生活,加上大一新生对于管理学知识理解有限,因此老师们单纯的理论讲解模式愈发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使学习更加枯燥,降低了学习的热情。此外,现行的主要通过考试卷面成绩的评价方法,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目的产生误导。
  三、管理学教学应重视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管理思想
  管理思想发展史虽强调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源自西方,但也强调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甚至在管理实践中也取得了瞩目成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理念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路线,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管理价值。在管理学教学中,可以充分引入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运用到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各个职能的教学环节中去。
  (一)传统文化中包含有战略计划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管理思想,从先秦诸子的治国思想到修身养性的个人管理,以及兵家的治军思想,都包含许多至今可用的企业战略分析和决策的原理方法。儒家主张的通过“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个人发展路线,成为两千年来众多仁人志士奋斗的目标,体现了个人管理与组织管理目标的统一。“孙子”认为,战争蕴含着丰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管理要素,尤其以战前的战略谋划最为重要,强调战前必须经过周密的分析。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都是决策和战略分析的应用。
  (二)传统文化中包含有组织文化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是以整体和谐观为基础的,主张部分与全局的和谐统一。在主张“以人为本”的同时,也明确其目的是“本理国固”。传统思想中最早提及组织管理的应是《周礼》,该书第一次把中国官僚组织机构设计为360职,并规定了相应的级别和职数,层次、职责分明。在以后的政权更迭中,统治者集成并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中央集权统治机构。
  (三)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领导激励思想
  传统文化中对人性的认知是远远早于西方管理理论的,如儒家代表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道家的“人性自然说”等。“人性假說”是管理活动的必要前提,对人性的认知直接决定着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古代思想家对人的行为也进行了深入研究,管理要遵循人类行为的规律,满足人的需求,才符合客观实际,如孙武提出的“人情之理,不可不察”。在激励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儒家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要放弃个人的努力而期望天地的恩赐。总之,我国古代十分强调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思想,在识人用人以及人的激励方面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传统文化同样强调控制管理
  传统文化中治国与治军思想同样十分重视对权和人的控制,但相对西方管理而言,更具不精确性和柔性。统治阶层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从体制到思想方面的控制方法和手段层出不穷。这虽然有其不光彩的一面,但也反映出传统管理思想在控制职能方面的沉淀。老子讲的“无为”是达到“无不为”这一目的的手段。确切地说,“无为”管理的实质是把人的社会性减到最低限度,通过恢复人的自然属性的方式来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历史上每一位卓著的君主,除了识人、用人以外,在驭下和把控全局方面也都有不凡表现。
  四、传统文化融入管理学教学的意义
  传统文化融入管理学教学,对于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都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管理学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如果仅仅用讲授法作为教学方法,就会显得空洞乏味,很难引起学生兴趣,加之学生没有切身体验,很难产生共鸣,从而使教学成效大打折扣。而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中包含丰富多样的案例,能够和管理学理论紧密结合,形象生动,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如《隆中对》就是战略环境分析最好的例子。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只有生动形象,学生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管理理论主要来自西方,其文化背景和理念与我国传统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从而影响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兴趣。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和积累起来的,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和历史遗产。这些传统文化有的表现为名人名家言论,有的表现为历史故事,有的表现为文学作品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生动有趣,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将管理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最大限度地降低理念差异,不但使学生容易接受理论观点,而且会让学生认识到学到的理论知识也能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可以与现实紧密结合,从而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我想学”和“我要学”的主观能动性,也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管理基本理论的理解,从而增强课程教学的效果。如在讲解“集权与分权”时,可以通过分析历史上封建统治制度中的集权管理的例子。比如,秦始皇政治上改封建制为郡县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经济文化上统一币制,统一度量衡,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等,来讨论是集权好还是分权好。在讲述历史故事基础上再加以讨论,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会使整个课堂气氛相对轻松、活跃,进而达到教学互动、掌握知识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更容易掌握管理学理论,
  (三)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涉及的知识面广,可以多角度与管理理论对接,在诠释和解读西方管理理论方面游刃有余;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涉及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内容,大多数为学生所熟知,将其融入管理理论相教学,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增强对理论的理解能力,进而才能真正达到融会贯通;再次,只有植根于传统文化环境下的管理理论,才更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也才能更快地应用到本地管理实践中去,避免照搬照抄西方管理制度和方法的情况出现。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契合将随着中国的影响力的提升而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它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日本企业的成功也有力地证明了以儒家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物质文明是可以共生的。
  参考文献:
  [1]赵志军,赵瀚清.中外管理思想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38.
  [2]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二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525.
  [3]吴照云.中国管理思想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224-251.
  [4]吴建祖,曾宪聚.中国传统思想与詹姆斯·马奇组织学习理论的共通智慧[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0,(2).
  [5]鲍勇.我国高校管理学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87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