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多方合作的建筑工程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针对我国建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问题,文章提出:明晰办学理念,设计可实现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联合创新培养模式;院校与企事业单位的联合创新培养模式。教学实践表明:以上教学模式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培养模式;建筑工程;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8-0103-02
  本科院校在理论型人才的培养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还存在较多与实践环节脱节的现象,目前本科院校在建筑工程人才培养上模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不强。然而,高专高职院校在建筑工程的一线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一般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已经积累了较好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条件。但是,随着我国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对高级建造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专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已经无法满足建筑工程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探讨联合本科院校、高专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让各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建筑工程高级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联合创新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
  一、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联合创新培养模式
  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联合创新培养模式需要双方协商确定,确保两个阶段对应课程学习的一贯性,避免对接时产生差异。为此,需要事先确立好书面的合作方案留作备忘,科学、规范地培养本科阶段的人才,使其具备实用技术。
  (一)培养方案应考量两校各自的专长
  扬长避短是联合创新培养模式的意义所在,集合两校的专长,应对当前行业与社会对工程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指向性地培养合适的人才,这也是培养方案的重点内容。
  (二)培养方案应明确地体现不同学习阶段的区分度
  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更注重技术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本科院校则偏向于理论,以数学、力学的角度,解释工程做法的原理,保障二者的有效结合,使新型工程人才不脱离一线实际情况,且能够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三)培养方案应有一定的前瞻性
  由于培养方案并非逐年修改,加上在高等教育中,通常一名学生需要接受为期4年的长周期培养。因此,在制订方案时,固然要考虑当前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与社会生产要求,同时,也应当考虑到,当学生在结束4年的培养周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时,可能会面对的行业现状与社会环境。对于经典课程的取舍,学科前沿成果的引入与否,需要授课老师与新毕业的学生保持沟通,与产业内管理层密切联系,慎重地确定。这样的培养方案,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实现学生的价值,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的联合创新培养模式
  院校与企事业单位的联合创新培养模式,应制定“文化融合、成本分担、形式妥协、目标运作、资源共享”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
  1.文化融合是指在人才培养中,学校和企业应发挥各自的优势。企业的特点在于能够从生产实际的角度出发,使员工掌握生产技能,适应企业的生产模式。而高校的理论知识是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工作实质的基础。文化融合,是理论与技能的融合,是学习与生产的融合,是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2.成本分擔是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有利条件,分别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学校一方需要具备系统的教学计划、优秀的教师群体、先进的教育理论、成熟的教学经验、完备的教材。企业一方需要提供足够的经济与硬件支持,安排经验丰富的专业从业人员对在校生进行职业技能的指导,实现理论到操作的转化。校企双方在共同承担人才培养责任、提供成本资金、承担教育风险、共享办学收益的基础上实现人才的协作培养。
  3.高校与企业,由于在性质上的不同,在合作期间,必然会产生分歧。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培养的目的中不包含直接的、迅速的经济回报。企业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资金的投入情况、人员分配情况、对在校生培养等,都会对企业的生产活动造成影响。因此,双方需要用对等的契约关系来规范行为。
  4.目标运作是在充分调研市场的基础上展开的,学校和企业签订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人才培养协议,并形成法定委托培训和就业协议。构建校企高校沟通的渠道,依托企业了解行业动态这一优势,立足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能力、技术、知识储备的要求进行分析与归纳,与高校对接。然后高校以其为依据,对人才培养计划与教学目标进行改革。企业按照实现约定的协议,为学校提供经济、硬件、场地及人员上的支持,满足学生的需要。
  5.资源共享是指学校为企业培养合适的人才时,提供充足的智力资源,高校对于理论与技术前沿的敏感与了解,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升级与咨询,解决技术问题。企业能够对高校提供资金支持,提供实习基地与实习机会,提供经验丰富的一线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指导。校企合作实现了人员、教学场所、生产设备等的资源共享,弥补了相互间的不足。
  三、建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我国在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上过于注重知识体系的培养,在人才的能力体系的培养上存在诸多的问题,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上,硬的、实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内容继续削弱,软的、虚的学术性和理论性内容不断增加。面对21世纪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要想成为一名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在重视加强数学和科学基础的前提下,更有效地实现工程实践能力、表达交流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终身学习能力、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社会人文和经济管理、环境保护等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现的培养。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的繁荣和建筑行业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是培养出理论基础知识扎实,拥有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满足社会与行业的需求,能够应对各类工作上的难题的高端实用型人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关注产业的趋势,以整体经济发展的形势为指导,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割裂与市场、企业、行业的关系,满足企业对优秀人才的渴求,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目标。
  四、结语
  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较窄,文化素质有明显缺陷。审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要全盘否定过去,而是要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莫愿斌,何颖.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联合创新培养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8,(14):142-144.
  [2]蒲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6,(9):46-47.
  [3]阙红艳,李辉秋,阎芳.高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现状分析与对策[J].新余高专学报,2010,15(3):99-100.
  [4]陶艳.区域行业背景下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10):161-1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87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