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自从我国实施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就进入了快车道,然而高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使我国高校面临诸多问题,科研导向的评价机制使本科教学在高校中的核心地位发生了动摇。高等教育模式从精英转向大众教育方式中教师教学心态的深度调整、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张过程中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冲突等,都是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只有正确解决当今面临的这些问题,才能实现我国高校教育发展质的飞跃,才能使我国成为真正的教育强国。
  关键词:本科教学;科研;教师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9-0226-03
  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高等教育曾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培养了一批批人才,但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却饱受各界诟病。许多有条件的家长纷纷将子女送往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接受高等教育。人们不禁要问:我国的高等教育为什么不被一些人认可?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又在哪里?探讨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如何解决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一、高校正在面临的主要问题
  1.本科教学的核心地位发生了动摇。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和数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大学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而大学培养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是这个标准的主要参数。为了鼓励高校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级人才,政府设置了许多奖学金支持高校进行研究生培养。高校培养研究生既可以为高校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又可以产生科研成果,而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就是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高校期望通过研究生培养来证明自身的地位和实力。企业出于长远发展的考虑,在高校也设立了各种横向课题并辅以一定的经费,赞助高校进行科学研究,高校教师出于种种考虑逐渐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科研活动中,高校大力培养研究生和横向课题经费的增加加剧了大学本科生培养的离心力。由于进行科研活动(例如发表出版物、主持科研项目等)能为大学带来一定的声誉和经济利益,所以高校在教师选聘、职称评聘等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活动中偏重科研成果,轻视教学工作,致使高校教师偏离了自己的核心任务——本科教学。自从科学研究活动有助于提升大学社会知名度和带给大学丰厚物质利益开始,大学本科教学的作用就开始削弱了。
  2.本科教学的质量正在逐渐下滑。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普通高校共有教师107.6万人,其中,35岁以下教师占教师队伍总数的48.3%,40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4.3%。由此可见,当今高校教师队伍正朝年轻化态势发展。高校教师年轻化使我国高校正在面临两个现实问题:其一,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水平普遍较低;其二,高校中的教学主力军为年轻教师,但年輕教师由于入职时间较短,待遇相对较低,造成年轻教师生活压力较大,无法全身心将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工作中。年轻教师作为本科教学的主力军,他们的教学水平体现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现今社会普遍认为高校的教师教学方式老化,教育理念落后,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没有激情。尤其是我国扩招以来,大学本科教育水平在无数教育工作者感到切肤痛心的情况下逐年下滑,许多人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失去信心,认为中国的高校培养不出真正社会需要的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本是一道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命题,却在媒体的推动下,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失败的印证,读书无用论再次抬头。
  3.教师授课的心态发生重大变化。在精英教育时期,接受高等教育是极少数特权人士才能享有的权利,对大多数人来说,接受高等教育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在大众化阶段,在高考录取分数逐年降低,生源质量也逐年下滑的现实中,高校教师面对的学生不再是百里挑一的杰出人才,而是无数个普普通通的教育对象。高校长期形成的精英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使教师无法适应这种“断崖式”地从精英培养模式向大众培养模式的剧变,有些教师甚至怀疑自己无法胜任高校工作。工作中科研的压力,生活中家庭的压力,使高校教师的压力陡增,高校教师调整心态的过程将是一段痛苦的历程。
  我们经常听教师说现在的学生不好教,主要是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不像以前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那么积极,这是因为现在信息技术发达,学生知识获得渠道宽泛,课堂不再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学生可以方便地通过手机联网,在宿舍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不一定需要亲自上课才能获得知识。获取知识的多渠道方式使高校教师的知识垄断受到严重威胁,教师身上的知识光环正在逐渐失去色彩,学生因此对教师的崇拜热情也逐渐减弱,学生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自己的教师,这使大学教师的优越感丧失,挫败感和事业危机感加剧,教师从教学中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减弱,造成教师从业的热情也开始减弱。
  二、高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职称评定中如何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高校中教师的职称评定,关系到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牵动到每个教师的切身利益,决定教师的未来发展格局,如何制定职称评聘制度对高校发展至关重要。有些专家和学者极力推崇和鼓吹教学和科研相得益彰这一理念,认为教学和科研并重不但可以使二者相互促进,而且在学校科研水平决定学校的社会认知度和学校未来发展空间的社会大环境下,有利于学校在激烈的教育资源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但这一美好的愿望,只是一座海市蜃楼,就像空想社会主义一样注定无法实现。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在有限的精力下,同时进行两个都不太容易的事情,其结果是很难达到预期结果。众所周知,进行科学研究是一项有难度的工作,而高校的教学工作既需要教师具有广博学识,又要具有某一专业方面的前沿知识,这两方面能做好一个已难能可贵,怎么能强求一个人同时做好这两方面呢!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今天,要一个人既熟知各个学科门类知识,同时又有精通某一学科知识的本领,这种要求太过苛刻,不可能实现。现在高校普遍重视科研工作,尤其是在关系到教师切身利益的职称评定中,科研工作被放在了显著地位,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本科教学工作却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地位,这不能不引起无数教育工作者深深担忧。   高校工作中强化科研的结果是想做教学的教师感觉只做教学,不做科研就低人一等,在学校中没有发展前途,缺少话语权,为了使自己在学校中不被边沿化,只能硬着头皮做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科研工作。这样进一步造成的结果就是教师喜欢的教学工作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没有做好,科研因为教师本身就没有兴趣去做也没有办法实现创新。有人主张在高校评价机制中应将教学和科研分开,让适合做高精尖科学的人做科研,让适合做教学的教师多上课。适合做教学的教师可以只做教学,少做科研甚至不做科研工作,这就会出现注重教学的教师,重点关注各个学科的发展,知识面比较宽,但缺少对本专业前沿知识深刻理解和深度挖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做出专业方面全方位透彻解释;注重科研的教师,由于专注于某一学科尖端知识研究,在教学中对相关学科知识了解不多,知识面比较狭窄,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也不利于培养跨学科人才。针对高校中存在的教学与科研的现实问题,作者建议职称评定中教学和科研同等权重,按体系分开评聘教师职称,即应有专门从事科研和专门从事教学的教师,并有各自的评价管理制度,尤其在关系到教师发展的职称评定工作中,要教学和科研评价权重同等重要,对专注于本科生培养的普通高校,更应该增加教学在职称评定中的权重,如此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的后顾之忧。在研究型高校中,为了解决科研成果尽快让本科生了解的问题,可以要求从事科研的教师每学期至少做两次面向本专业学生的专题报告;为了解决从事教学的教师不了解相关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要求从事教学的教师每学期听若干次科研报告,并做出书面总结,以补充这方面的差距。
  2.绩效工资中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列宁曾经说,物质利益是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高校教师薪酬待遇执行“以岗定薪和岗变薪变”的绩效分配方案,虽然教师工资待遇较以前有较大提高,但大多数高校教师感到付出与回报不相适应,这是因为与国内其他行业同等学历人员的工资相比,教师待遇仍有较大差距。造成高校教师心理失衡的原因是在高校中教师学历普遍偏高,但工资待遇普遍偏低,使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关系失衡。
  康奈尔大学校长弗兰克·罗德斯认为要改变重视科研轻视教学的状况,必须“增强教师奖励机制中的教学因素,高校要致力于改变以学术科研作为唯一衡量教师水平的做法,不是要否定或减少科研活动的价值与重要性,而是要将其与高质量的教学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师通过科学研究开阔视野,接触前沿领域,使大学课堂摆脱了陈旧知识循环的局限;教学活动中教师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则有利于师生打开思路、活跃思维。现代大学职能的多元化要求教师在发挥科研生力军作用的同时也不应忽视自身在本科教育中的基本职责。
  3.教师发展中如何协调个人发展与集体发展的关系。教师发展包括教师个人发展和教师群体发展两个方面,个人发展主要是指教师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其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而教师群體发展则是指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教师群体也可以是因需要而组织起来的教师团体(如学科组、教研组或者教师自发形成的非正式小群体等)。在传统意义上,当我们论及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多是从教师集体的层面来加以探讨的,对于其作为独立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过程缺乏深入的关注。传统教师培养方式,关注效率而忽略教师的个性色彩,使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实际需求和主体价值难以实现。教师的培养也是为了教师整体发展,这样的培养方式却产生了令我们不安的结果,即教师在后期发展中各自为政,孤立无援。曾有研究者指出“学校中目前普遍弥漫着的专业孤立、个人主义、技术心态及专业意识模糊等现象,皆可谓教师专业成长之基本障碍”,表现在日常教学中就是教师之间不交流教学经验,缺乏相互沟通。教师之间长期存在的相互隔阂与封闭,乃至防备与排斥等现象,势必影响教师入职后的成长和发展。教师个人发展与教师群体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教师个人发展离不开教师整体发展所形成的外部环境支撑,而教师集体发展也需要建立在教师个人的发展基础之上。
  当前我国教师的教育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是,一方面教师集体受训模式的消极影响依然存在;另一方面教师个人入职后的专业孤立现象普遍存在。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和厘清教师个人发展与教师群体发展的关系,既要反对忽视教师个体主体意向和价值的笼统的、缺乏个性化的“集体主义”的培养和发展模式,也要反对教师成长过程中教师个人各自为伍、个人孤立的个人主义的专业发展方式,注意在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之间构建起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合理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析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时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可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在处理个人发展和集体发展关系时,应当坚持个人发展服从集体发展这一原则。因为个人发展不能游离于集体发展而存在,那么维护集体发展或个人发展服从集体发展也就是一种必然。当个人发展和集体发展矛盾时,应该采取集体优先考虑下的二者协调和平衡发展策略。
  三、结语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大发展时期,剧变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处理好教师培养过程中的教与学问题,在教学与科研中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教师个人和教师整体协调发展,是高校为社会培养优秀本科人才的先决条件,相信我们的讨论最终使问题越辩越明,困扰我们的问题将会在某一天豁然开朗,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李泽,如军.大众化时期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审视[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3):52-56.
  [2]张赛赛,李浩.聘任制条件下高校教师权益保护探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0,(11):53-55.
  [3]李群英.创新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1,(12):18-19.
  [4]曲倩劼.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4,(17):140.
  [5]张辛.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中值得关注的问题[J].改革与开放,2012,(22):141-142.
  [6]童婧.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7:1-45.
  [7]姚玉琳,姚佳妍.国外高校教师培养机制研究对我国的启示[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3,(11):1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90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