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面向新工科的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地方高校为顺应新工科建设的需要,要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创新需求进行主动对接。本文从盐城工学院纺织工程专业纺纱系列课程的教学模式入手,探索面向新工科纺织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从而探讨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为纺织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纺织工程;纺纱系列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7-0203-02
  一、引言
  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导致的日益增长的工程科技人才需求不断加大,从而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出的工科人才在素质能力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2016年6月教育部专家第一次提出“新工科”的概念。“新工科”中的“新”共涵盖5个方面,即人才培养新模式、工程教育新理念、学科专业新结构、分类发展新体系、教育教学新质量等。2018年3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把高校分为综合性高校、工科优势高校和地方高校三大类,不同类别的高校需根据自身特点对“新工科”进行建设,满足新经济与新兴产业的当下需求,进一步引领新经济与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盐城工学院属地方高校,要主动对接企业创新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从而适应新工科建设方面的需要。
  二、纺织工程专业纺纱系列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
  纺织工程专业是典型的工科专业,其纺纱系列课程开设了纺纱工程、纺纱学、新型纺纱技术等课程,主要学习纺纱原理以及纺纱过程中的设备、机构、技术,涉及机械结构、电气控制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具有机电一体化、软硬件结合、电工与电子技术结合的特点,并且具备学科交叉的性质,是纺织、机械、电气控制、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多学科的综合。因此,该系列课程知识点零散、概念抽象、原理缺少理论证明,很大程度上考验学生逻辑思维以及实践能力,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在纺织工程专业纺纱系列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虽然已经进行了教学改革,但教学模式的主要問题是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脱节。其原因是:一是课堂上的授课内容跟不上快速发展的技术进步;二是教师授课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三是考核仍以教师讲授的内容为主。造成学生不能从根本上掌握知识点。
  三、新工科对纺织工程纺纱系列课程教学提出的要求
  面向新工科,培养纺织工程专业人才要紧紧围绕纺织产业链、纺织创新链展开。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要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学生除了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这就要求纺织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要基于时代和未来卓越工程人才核心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具体对纺织工程纺纱系列课程教学提出的要求如下。
  1.学科交叉。纺织工程纺纱系列课程不仅专业性很强,而且属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主要涉及纺织、机械、电气控制、计算机信息处理等相关学科知识。因而,对纺纱系列课程的教学不应仅限于对纺织专业知识的探讨,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其他相关学科的认识,从而实现该课程与工程实践的深度融合。
  2.开阔视野。近年来纺纱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种新型的纺纱自动运输结构形式不断发展,新型的自动控制技术不断应用,与机械结构设计相关的机械结构模拟与仿真发展迅猛。因此,面向新工科要求纺纱系列课程的学生要时刻关注纺纱学科发展的前沿,锻炼学生具有开阔的学科视野及学科素养,能基本了解纺纱设备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了如指掌。
  3.专业知识应用。根据纺纱系列课程的工程实践特点,在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上学生要达到一定的专业程度。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方面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使学生能够更深切地认识到理论可以指导实践,而反过来实践也可以检验理论,在纺纱系列课程的学习中,要重点掌握纺纱工艺的设计方法,了解必要的纺纱工艺技术,这样就会避免所培养的纺织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就业时产生严重的知识体系脱节。
  四、纺织工程纺纱系列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1.完善教学目标。面向新工科对教学目标进行完善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在注重基础教育的同时,使学生加强了解纺纱行业技术前沿及其发展趋势,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对所学专业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纺纱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完成某种纱线的设计,还应注重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熟练运用所学纺纱技术,体验真实项目所带来的成就感。
  2.强化教学内容。“新工科”是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现实背景下提出的,因此应通过跨界融合来解决新问题、新需求。高校教师如果想要获取纺纱新技术和纺纱工程实践经验,并了解纺织业的产业发展方向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可以直接到企业锻炼;二是可以与企业合作进行纺纱技术相关的项目开发。同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都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学生可以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提高对课程的兴趣度。这样不仅充实了教学内容,而且给项目组增添了新生力量。
  3.改进教学方法。“新工科”建设要求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要求学生毕业后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教师唯有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融合,才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对于纺纱工程、纺纱学课程,教师可以讲授核心知识点,而一些非核心和扩展的知识点以及应用技能应通过学生自学来完成,教师可以给予适度的答疑解惑。对于新型纺纱技术课程,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教师扮演引导和监督的角色,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采用项目式教学,小组成员各有分工,每个小组通过各个教学项目的实施制作出纱线作品,该作品可以参与最终的考核评价。
  4.创新考核与评价机制。传统考核方式主要考察平时考勤、回答问题、作业情况以及期末考试情况。“新工科”背景下应不断丰富评价主体和改进评价方式。应加大过程化考核力度,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效果等方面考察学生,并且注重学习过程的监督,使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过程性考核的不断完善,不仅很好地促进了教学相长,而且使学生更加注重提高自身的能力,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五、结语
  随着“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的发布,新一轮的对于工科教育进行研究的热潮必将袭来,我国工科人才的培养必会推动到一个新的台阶。纺织工程专业作为工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向新工科推进纺纱系列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显得尤为迫切。文章通过对纺织工程专业纺纱系列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面向新工科对纺纱系列课程教学模式的要求,探讨了纺纱系列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要从完善教学目标、强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考核与评价机制四方面进行改革,从而为纺织工程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杨洪芳,孔令乾.“新工科”背景下《纺织化学》实验项目的开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8,(39):277-278.
  [2]王慧.新工科背景下的电气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17):216-217.
  [3]赵小芳.“新工科”背景下Java课程教学模式构建[J].教育观察,2018,(15):122-123.
  [4]孙妍妍,毕松梅,袁惠芬,储长流.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教育理念的纺织工程专业工程教育模式构建——以针织方向为例[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8,47(03):50-52.
  [5]程麦理.新工科背景下钢结构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6):144-145.
  [6]傅雷扬,饶元.新工科背景下软件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0):116-1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91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