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与策略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关键所在。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实现以合作小组为单位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充分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全面合理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接收状态,真正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真正促进每一位学生的素养提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与策略探究
  孔子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中蕴含着个体力量是有限的,须重视向他人学习、相互学习的睿智。顺应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新的教学手段在不断探索中产生,并逐渐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小组合作学习”是符合全新教学理念,顺应教育改革趋势的一种创新、高效的教学法,将其运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学生是“班集体”这个特有教学组织形态中的一员,他们必须在这个集体中努力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自身的能力得以发展与提高,从而适应这个集体。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程度、认知水平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通过自身适应、彼此协调在小组中互助互补,进而在提升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适应集体、适应社会的能力。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皮连生指出:“合作是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或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实施合作學习,一方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课业成绩,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情感品质继续发展。”
  (二) 小组合作学习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在《教育改革研究》中指出:“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因为它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合作学习的社会学意义表现在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强烈需求,21世纪的人才不是孤立、封闭的个体,只有在相互合作中才能获得更好的提升,个人如果没有强烈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合作能力,将很难适应现代社会,更难以为社会作出贡献,这个观点,已在世界范围内被肯定。
  (三)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的产物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作为课程形态的必修课程。”除了教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之外,信息技术课还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教授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并能促使他们将技能运用于实践。
  二、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与策略
   (一)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1.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阵地,其首要任务是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根据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将其分为若干合作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自主探究、互相讨论、相互学习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进而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是:第一,坚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分组原则,促进组内成员互助互补、共同提升;同时在教师的分组指导下使各小组之间形成竞争,促进组间的整体提升。第二,组内成员数量保持在4~6人,人数太多会使组内成员产生干扰、无法合作、从而失去分组的意义;人数太少则依然是“单打独斗”的状态,不能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同样不利于互助互补。其次要选出有责任心的小组组长,组长需明确老师交代的任务、分配组员任务、协调组员间的合作探究、协助指导组员完成任务的作用。组长的选拔基于学生自荐与互荐,教师根据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任命,过程中发现不适合也可以适时调换。
  2. 活动任务小组合作学习
  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可以将学生分成2~6人一组的活动任务小组,以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分组方式是让学生按兴趣和爱好自主进行合作的学习组合。这类组合一般小组成员之间的个性差异较小,在明确共同的学习目标下开展组内学习活动。学习的目标可由教师依据教材结合学生特点提出,也可由小组成员共同探究讨论后自主设定。学习任务要具体、明确,允许各小组在难度上有所差异,时间上有一定的灵活性。小组交流讨论时,教师依然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与学习,并要适时地进行指导与质疑,促使任务小组内成员良性竞争的同时,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
  (二) 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1. “转换角度”策略,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传统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一般都是以老师为中心,老师负责制定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进度,而学生只要负责听讲和学习即可。要想提高初中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就要更新思想,转变角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创造小组合作学习的环境,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
  2. “任务情境”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所谓“任务情境”策略,即教师在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任务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合作能力,促使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完成任务。任务情境的创设可通过问题情境法、谈话教学法、多媒体技术渲染法等多种途径来实现。学生在教师明确的任务驱动下,通过组内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创设小组合作的任务情境,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
  3. “评价反思”策略,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评价反思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合理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维护学生合作学习的氛围。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策略应着力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尊重和保护学生合作互补、探究互助的能动性。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策略可以从三方面考虑:    (1)
  评价学生个人表现。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设立的评价机制应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教师对个人的评价包括个人参与的意愿、合作的态度和表现的能力等。对于积极思考、参与熱情高、探究能力强、并善于主导探究的学生应肯定他们的大胆睿智,鼓励他们带领组内成员共同探究;对于不善于团结同学、思维不够活跃、不善于发表见解的学生,可以更多地鼓励和提醒他们主动参与讨论、研究,鼓励他们,给他们以信心。
   (2)
  评价学生合作效果。合作效果包括组内成员合作效果和小组之间合作交流效果。各成员是否明确小组的学习任务,各司其职;组间成员能否互助互补,最终完成探究、达成共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要精心培养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关注组内成员的合作状况、参与合作的态度,保护每位学生的探究精神,并及时作出合理的评价。
   (3)
  评价小组合作成果。评价小组合作成果,主要考察组内成员能否主动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否有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否互助互补,携手共进。教师评价要做到个体与整体的有机统一,既要重视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又要重视对合作小组的评价,以便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集体意识,增强合作小组的凝聚力,使他们认识到良好的团队合作对于取得成功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组内、组间成员的互相交流、资源共享等,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真正学有所获,取得进步。规范而有策略的信息技术小组合作教学课堂,能够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共赢、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能最大程度地提升每一位学生的探究能力。可以说,教师在合理运用组织形式和组织策略的前提下,在信息技术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教学,将极大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周源通,赵睿哲.浅析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5(5):134-138.
  [2]兰海源.合作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
  [3]马珩.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浅析[J].中小学电教(下),2014(6):10.
  作者简介:
   李解,仪征市金升外国语实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从教十余年来教学实绩突出:曾指导学生在省市级信息化竞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多次在市县级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荣获一二等奖;在教科研方面积极进取,有多篇论文获省市县一二等奖,2017年主持仪征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并顺利结题;自2009年起连年被评为校“教学能手”“先进工作者”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535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