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课堂亟须魅力焕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语文课堂效率差,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这是由来已久的问题了。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试图通过增强教师内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等几个方面的分析,探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魅力的可行性方法,以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改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的现状。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魅力
  如今的语文课真是一块不折不扣的鸡肋,学生感到没劲,教师感到费力不讨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语文教师未能在语文课上展示语文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从心底深处热爱语文是重要原因之一。
  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这话道出了语文课堂艺术的真谛。那么怎样让每一节语文课富有活力,充满魅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如沐春风”之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受到教育,这便是语文教师要重视和探讨的一个课题。笔者试图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导语设计至关重要
  导语是课堂教学诸多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它如同一出戏的序幕。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使语文课充满魅力,一开始上课教师就要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一段好的导语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使学生自觉潜入语文“王国”,积极思索,主动探求,获取新知。达尼洛夫说道:“如果在学生漠不关心的情况下开始讲授新教材,会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部过程走向消极的一面。”导语的设计固然千姿百态,不拘一格,但笔者认为不管如何变化,教师都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为导语如果没有紧扣课文的特点和实际,就会成为一种形式,甚至有可能和课文內容南辕北辙,越生动,对学生的误导则越大。许多教师都很欣赏诗情画意的开头,但太滥了,成为每节课前的例行公事,学生也会像听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一样,听多了也会产生厌烦心理。我国幅员辽阔,城乡区别较大,学生的兴趣也不同。例如,塞北的学生向往的是江南草长莺飞的绮丽,江南学生神驰的是塞北千里冰封的壮观,农村学生惊叹于城市的高楼林立,城市学生则情迷于农村的山清水秀。有些教师只是生搬一些著名教师的导语,殊不知学生因熟悉而意趣索然,本来的宝石一到这些教师的手中却成为顽石。总之,导语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受知对象,融趣味性、情感性、思辨性于一炉,以此去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使他们兴奋起来,产生求知的欲望,使导语成为教师开启新课、诱发思维的问路石。如我在上《海燕》一课时,采用创设情境导入法:一边展出一张学生根据诗歌意境自绘的挂图:波涛汹涌的海上,一只海燕展翅高飞;一边播放背景音乐——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当高昂的音乐旋律响起时,一种高涨、饱满的情绪便感染了学生,使他们一下子进入情境,加强了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为上好这节课做了有力的铺垫。
  二、激情诵读不可缺少
  要展示语文教学的魅力,读是不容忽视的。常言道:“读好功一半。”古人云:“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这都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诵读是进行语文教学艺术再创造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上抑扬顿挫、铿锵和鸣的郎朗读书声,是语文教学的根基,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自然流畅、娓娓动听的声音信息,就能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以浮现其视觉形象,自然而然地吸引学生,使之入境、入情、入戏。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范读、朗读、齐读、咏读等。教师有表情地范读,是语文传统教学的一大瑰宝,是启蒙学生美感的最直接也是最行之有效的艺术手段。听磁带的朗读也有类似效果。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诵读训练:或分角色、或分小组、或全班齐读等等,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掌握知识,陶冶情操,感受语文教学魅力。如《沁园春· 雪》是开国领袖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借景抒怀,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通过全班同学的激情朗读,把学生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读出了一代伟大领袖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感受到伟大领袖的自信和自励。通过诵读,学生完成了与伟人心灵历程的交流。总之,整堂课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知词中形象,感受词中意境,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关键
  要展示语文教学的魅力,教师就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一节课犹如一场晚会,节目的顺序、节目之间的衔接过渡、节奏的松弛、高潮的设置,都要精心安排,要使观众意趣盎然、欲罢不能。作为教师,某个问题何时提出,教学亮点安排何处,都要精心设计。根据笔者的经验,一节课最好要有两个亮点:中间一个高潮、最后一个高潮。每节课开头的导语或诵读旨在将学生引入学习状态,经过20分钟的学习,学生的精力和兴趣都有所消退,这时候就必须有一个精制的亮点来重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振作他们的精神。最后高潮的设置,是要扫除学生疲惫的心态,刺激他们反思每节课的内容,点燃他们的激情,做到余音绕梁。这种松弛有度,高潮反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他们保持恒久的学习兴趣。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一诗时,为了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意境,体会感情后,能抓住“诗眼”——乡愁,我便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1)先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各自对乡愁的理解。(2)让学生动手设计一个表达乡愁的作品,形式可多样:可以是诗歌,可以是绘画,可以是歌曲……(3)精心挑选学生中好的作品进行展示,从而引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通过这样的精心设计,将教学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这样既使学生掌握知识又让他们动手创作,使他们对作品念念不忘、回味无穷,保持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四、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语言能使课堂锦上添花
  要展示语文教学魅力,教师必须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育家季米良捷夫也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因此要求一个语文教师要具有流利、晓畅、直观、个性语言的表达能力。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学语言要做到生动形象,除了知识修养、语言技巧外,还必须倾注充沛、真挚的感情,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热情,教学语言才能显示其生命力,熠熠放光彩,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在开头的创意,在结尾的韵味,也在授课过程的变化、起伏跌宕中。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优美而富有个性的语言,才能驾驭美好的课堂。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性语言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评价性的语言对学生心理有极强的暗示作用,并能持续较长时间。所以老师一句不经意间说出的话不但有可能让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可能改变其人生发展轨迹;同样,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都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赏识,从而充满自信、激情高涨地投入学习。既然语言会影响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老师何不选择褒义词来赞美我们可爱的学生,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呢?也许有的老师会质疑: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难道对学生犯的错也要大加赞扬吗?对待这个问题,则要看老师批评的艺术性了,应是在爱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提出批评,要讲究“火候”及力度,并寄予热切希望。批评的原则应是:一句批评,三句赞美。我想只要老师掌握好这个度,营造一个宽松、温馨的学习环境是会使学生倍增学习热情的。
  马克·吐温说:“一句赞美的话能当我十天的口粮。”老师们,慷慨使用你的赞扬吧!它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而且能使学生的优点发扬光大并获得学习的动力。
  五、教师的创新意识会让语文课堂绽放永恒的魅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笔者以为教师的创新意识可以表现在诸多方面,下面仅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首先,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创新教育观。创新教育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能够创造出充满探索气氛的语文学习环境,既考虑学生整体素质和团体目标,又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和个体目标;要为学生寻找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到的见解和超乎寻常的思维方式,要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等。当教师的创新教育观贯穿语文教学始终时,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还会不吸引学生吗?
  其次,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创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往教师的权威地位不容动摇,在这个情形下,要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发展谈何容易。现如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首先是学生的“朋友”,然后才是良师,这样才会营造出平等、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更多的是欣赏、鼓励、平等和宽容;学生对教师更多的是信任、吸引,学生有了疑惑才敢大胆质疑,也能以平常心正确对待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创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异彩纷呈的。
  最后,要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对教材的挖掘与升华。曾经看到一个老师上鲁迅的《祝福》,我深受启发,他是这样教学的:先提了一个问题: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老师的这种看法。“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是一条多么富有吸引力的阅读线索,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研读课文,探讨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品析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1.立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没有丈夫的;2.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过时被婆婆抓走的;3.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4.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同学们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小说表现了祥林嫂生命中“没有春天”的悲剧,此中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就串起了《祝福》的整个阅读品析过程,串起了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内容的探究欣赏。这个老师采用的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教师是创新教学的设计者、指导者,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空里,只要教师本身能不断从创新的角度出发不懈努力,深入实践,语文课堂就会焕发无限的魅力。
  當然,让语文课堂极具魅力以吸引学生,归根结底是要靠语文教师的语言功底、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所以语文教师平时修炼内功很重要。让我们共同努力,做一个有内涵、有魅力的语文老师吧!
  参考文献:
  余映潮.课中提问的创新设计[N].光明日报,2005.
  编辑 刘晓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619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