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课堂阅读之有效教学浅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20多年前,洪禹平先生发表的一篇《误尽苍生--也谈语文教育》文章,引发了热议。有人不赞同洪先生之观点。但本文作者就持有这两个观点,一是文、史、哲三位一体,二是学语文就要多读,多写,多用。文章在这两个观点基础上就六个方面论述作者如何在课堂阅读上如何开展有效的教学。
   关键词:语文;课堂阅读;有效教学
   记得20多年前,洪禹平先生发表的一篇《误尽苍生——也谈语文教育》文章,引发了热议。“……,语文教育在我国本来有其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其要点可概括为一句话:多读,多写,多用,有高明的师长指导、指点。而现行语文教育恰好反其道而行之。……所以在中国,‘文、史不分家’也就成为必然。由此可见,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多读各种体裁的好文章,重点是经过长期历史考验的公认的文、史傳世名作、杰作……”,有些老师不认同该文的这些观点,正如很多的语文老师爱语文,常阅读,常创作,而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却把读文章、文学名著看作是一种负担。
   笔者认为语文除了工具性外,它的确包含了人文科学(也叫社会科学)的内容,古人的文章,往往是文、史、哲三位一体的。笔者的观点就是学语文就是要“多读,多写,多用”这个。
   语文课作为学生在学校接受语文知识与技能的训练的主要形式,如何使学生乐学语文、善学语文,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阅读的教学效果呢?这是许多老师在研究的问题。古代教育家也说要“因材施教”,“有教无类”。那面对现在的学生,也是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同是一套教材,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或个性不同的学生也应有别的,笔者认为,指导学生阅读,也要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下面就“语文课堂阅读之有效教学”如何开展,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及工作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其一,深文浅教,浅文深学。
   笔者长时间在乡村中学任教,学生的阅读能力参差不齐,但我觉得首先要面向多数学生,其次兼顾优秀学生以及学困生。对于浅易的文章,比如记叙的事情较单一的,所写的人物不多的,结合记叙的要素,让学生梳理,再探讨这篇文章有哪些过人之处,而对那些写的人物较多,个性显现的文章,则引导学生梳理各人物的表现,可以用表格形式进行,如《我的母亲》、《我的叔叔于勒》,我让学生理清情节发展后,再探究人物的刻画,体会各人物的性格。
   其二,寓哲理于阅读教学之中。
   如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读懂原文。但古人的思想怎么与现在人的思想相关联呢?这得从历史上,从当前一些现实的例子中引导学生去探究。文中写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我就引导学生这样理解:那些有成就的古人都是经历了艰苦的磨难然后才成才的。从而引导学生认识:遇到磨难时,不应该沉沦,而应该勇敢、乐观地面对磨难。
   其三,寓趣味于教学中。
   对于古诗文的教学,很多时候,学生单纯的听,听多了也会厌倦的。有的古文通常是读的背,但文字艰涩,学生读来味如嚼蜡。这时候如果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把相关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运用相应的地理、历史方面与文章有关的插图或视频,更能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消除过多抽象思维带来阅读困难,学生的阅读欲望就会增强。
   其四,寓传统优秀文化于阅读教学之中。
   这一点在教材中也常提到,但怎么的利用课堂这一环节去进行呢?这得因文而异。比如,指导学生阅读新诗体时,在探究新诗的特点以外,可让学生仿写某些诗句或某些诗节,然后指导,再引导学生写成一首诗。又比如学生在读古诗时,律诗、绝句,往往都有对仗,可引导学生写一些简单的对联。
   结合平仄品读古诗,用不同形式读古诗。如笔者结合本地的地方传统文化“吟唱”引导学生学习作用就很明显。我们的吴川市有个很重要的地方文化特色,就是诗词爱好者非常多,吴川市及下辖的吴阳镇都被评为“中华诗词之乡”,一个小地方市、镇两地都被评为“中华诗词之乡”,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我充分利用了这个文化特色,具体做法是找到本地一些诗词爱好者用本地吴川话“吟唱”的视频来请学生欣赏,从而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五,课堂上注重授课的重点。
   既要把握大的方面问题,也不能忽略细节。每节语文课传授的内容不同,但每节课作为执教者讲授时间不可能满满的,可构思好一节课的授课思路,把握要点,重点突出。例如教读《智取生辰纲》一文,要把理清线索、烈日下的环境理清,还要对杨智、吴用等人的表现弄清楚,安排得合理些。细节方面,如杨智打骂军健,吴用舀酒等细节也要分析,学生在感悟以后会产生一定的快感的,当然,师生的互动要默契。
   其六,关怀、了解所教学生的学习倾向。
   要做好课前、课中、课后三种情况对学生进行关心、指引,形成教与学相配合的好的学习氛围。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学生,若要取得语文教学的成功,没有学生的学,就算有奇门法术都很难奏效的。我们通过测试、询问、辅导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在课堂阅读的教学上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总之,语文本身是以文字传情达意的,如何使学生从抽象中体会具象的内容呢?阅读当然是重要手段了,但必须灵活变通,为学生学习创设更多情景,合理引导积极其阅读。
  参考文献:
  [1]洪禹平.误尽苍生——也谈语文教育〔J〕.北京文学(1998年03期)
  [2]潘观旺.承传优秀传统文化,更助力班主任工作〔J〕.东方教育(2018年19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651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