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棋王》中体味“以柔化之”的棋道精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棋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下棋一直是人们休闲娱乐活动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从二十世纪初开始,文坛上出现了许多关于棋类的作品,特别是八十年代棋类小说的大量涌现,使得棋类文学作品的创作进入一个高峰期。学界对于此类文学作品的研究集中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棋技中所蕴含的儒道文化的研究,对于作品中所体现的棋道精神的研究却十分匮乏。针对此种情况,本文主要通过对于当代写实派作家阿城《棋王》中主人公王一生的形象和精湛的棋技研究,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以柔化之"的棋道精神。
   关键词:阿城 ;《棋王》;"以柔化之";棋道精神
   棋王吴清源先生曾说"和谐相依,方成棋局",中国传统棋道所讲的下棋要达到的出神入化的境界就是追求"以和取胜"。下棋双方在小小的棋盘中进行一次又一次惊心动魄的博弈都是为了达到"和"的境界。阿城在《棋王》中所描绘的主人公王一生的"以柔化之"的棋道,就是在"柔"的棋技中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势",在无声无息中达到"和"的境界,实现全胜。阿城的《棋王》在1984年问世以来,专家学者都对其称赞不绝。就其对于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棋王》被看作是"中国文化小说"的典范,誉之为新时期""寻根文学"的发韧之作"。
   一、"以柔化之"的棋道精神
   下棋作为一种竞技类的人文性活动,自古以来备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并与琴、书 、画这三种高雅文艺合在一起成为衡量人们精神修养的标尺。"棋者,奕也。下棋者,艺也。"【1】下棋者在方寸的棋盘之中运用各自精湛的棋技进行激烈的博弈,在围观的棋迷带来了视觉的享受,同时也陶冶着人们的情感,启发着人们的思维。
   象棋和围棋作为两种棋艺博弈的形式备受人们喜爱,两者既有不同之处也有许多的相同之处。在属性方面两者是不同的,围棋也被称为"手谈",是文人学士们为了体现自己清洁高雅、淡泊名利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一种属于上层官僚阶级的娱乐活动。象棋则是在战争中逐渐产生和形成的,是为了研究战术而出现的一种军事战略演示活动,阶级属性比较轻。从古至今人们都认为象棋的产生于秦末著名的战争"楚汉战争"有着极大的联系;在下棋的规则和棋技方面,围棋和象棋却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围棋所讲究的"以柔化之"的棋技、思维和形态表现对于象棋而言是一样的,且象棋和围棋都是一种集智谋、技术和修养综合运用的博弈竞技活动。象棋棋盘中间的"楚河汉界"是博弈双方势均力敌的对峙区,炮、兵、帅等棋子活动在横九纵十的区域中,按照"马走日字,象走田,车走直路,炮翻山。[2]士走斜路护将边,小卒一去不复返。"的规则走,在帅的统领之下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厮杀从而取得胜利,达到"和"的效果。在此期间,一方面要求博弈双方要做到像作画一样心静意专,只有以平静的心态去看棋局的战况才能够达到至清至明的精神境界,而这种平静的心态在棋技的表现就是要做到以柔克刚、避其锋芒。在敌方的作战进入到如火如荼的高潮时,另一方必须做到以娴熟的棋技和冷静的思维通过迂回的、柔和的和隐蔽的方式不断地壮大自己的"势",以强大的气势去压倒敌方的强硬的攻势,这样才会达到"以和取胜"的境界,让对方死死地被自己掌握,从而取得全胜;另一方面就博弈双方的形态表现而言,在敌我双方的博弈进入到高潮时,想要取得完胜博弈双方必须有一方始终保持着平静镇定的心态,并且能够在通过灵活的思维以柔和的方式不断地扩展自己的"势"的同时形成一种沉着冷静、稳如泰山的形象,表现出一种"大象无形"式的形态。
   二、"以柔化之"之"棋呆子"的解读
   说道"某呆子",我们往往会觉得某人只会呆头呆脑地干某一件事,大多是带有贬义属性的,列如,我们最常听到的就是说某人是"书呆子",这就表明某人只会呆头呆脑地读书,除了读书之外其他事情都表现的像一个智障人士一样。而阿城的《棋王》主人公王一生同样被人们称为"棋呆子",他的"呆"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呆",作者阿城并不是把王一生写的呆头呆脑,而是写他有着灵活的思维、聪明的脑袋、精湛的棋技。他的"呆"本质上是以呆克刚,以柔化之的为人处世之道,实际上是一种炉火纯青的高超做人之道。王一生形象塑造的背后蕴含着儒道合一的哲学理念,是道家至柔至刚理念的形象化体现[3]。本文通过对于王一生的棋技和形象解读他的"以柔化之"的棋道精神。
   (一)"以柔化之"之"呆"的棋技。首先,小说开头写到作者在火车上碰到了一个硬要和他下象棋的其貌不扬的学生。之后同车的人说他就是"棋呆子王一生"【4】。"棋呆子"名号的来历不是因为王一生下棋呆头呆脑,而是他在多次在学校象棋高手的博弈中完败对手并最后赢得第一所得的,正如小说中所说王一生"棋下得神"。同时小说在写到王一生串連时,碰到下象棋的,他都会看上一局,然后加入到博弈中,并且他"出手快,像是连想都不想",以及他破解宋代留下的残局,替古人下赢棋局。这些都能够很好的展示出王一生在下棋生涯的开端所具有的高超的棋技,这种令人羡慕的棋技的磨练需要王一生具有良好的心态,能够经得起磨练。这种磨练需要他能够平和地看待输赢,具有"以柔化之"的棋道精神。
   其次,在与捡报纸的老人采用盲棋的对弈方式博弈中,主人公王一生一连几次都是败给老人。然而老人最后因为他悟性高给了他本棋谱,并告诉他关于象棋的一些内在的、不会轻易被棋手察觉到的棋道里的乾坤。这是他提升棋技和真正领悟棋道精神"以柔化之"的一次深刻体验,同时也是他的棋艺由稚嫩走向成熟的重要历程。例如小说中在关于王一生下棋太过急切的问题,老者说道"若对手盛,则以柔化之。可要在化的同时,造成克势。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含而化之,让对手入你的势。"同时又说"造势妙在契机。谁也不走子儿,这棋没法儿下。可只要对方一动,势就可入,就可导。高手你入他很难,这就要损。损他一个子儿,损自己一个子儿,先导开,或找眼钉下,止住他的入势,铺排下自己的入势。这时你万不可死损,势式要相机而变。势势有相因之气,势套势,小势开导,大势含而化之,根连根,别人就奈何不得。"这些都是在告诉主人公王一生下棋必须要学会运用"以柔化之"的技巧,领悟真正棋道义理。    最后,在小说描写的高潮部分--主人公王一生与九人同时下象棋的激烈的博弈。主人公王一生在这场马拉松似的运动中一直聚精会神,在精神世界里把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正如文中所说"我找了点儿凉水来,悄悄走近他,在他跟前一挡,他抖了一下,眼睛刀子似的看了我一下,一会儿才认出是我,就干干地笑了一下。"而这种仿佛像要面临凌迟似的紧张的氛围也同样深深地影响到了"我",让"我"也产生了马革裹尸般的精神体验,正如小说中所写的"读过的书,有的近了,有的远了,模糊了。平时十分佩服的项羽、刘邦都目瞪口呆,倒是尸横遍野的那些黑脸士兵,从地下爬起来,哑了喉咙,慢慢移动。一个樵夫,提了斧在野唱"。就其根本而言,这种气势的形成正是王一生真正运用"以柔化之"的棋道精神所造成的属于自己的庞大的气势。这种气势是压倒一切的、具有毁灭性质的。这场惊天动地的十人大战的象棋博弈是主人公王一生成为真正的棋者变现,也是他领悟"以柔化之"的棋技义理以及展现棋道精神的巅峰之战。
   (二)"以柔化之"之"呆"的形象。童庆炳先生的《文学理论教程》对于文学作品中的文本层次的第二层文学形象特征的解读中提到文学形象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二者统一包含在文学形象之中【5】。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立体式的,作者不仅通过描绘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和肖像展现人物的形象,而且还会通过描写人物与环境、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的变化来展现人物的其它特征。这也使得人物的形象即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作为"寻根文学"代表之作的《棋王》,作者阿城对于主人公王一生形象的塑造也是采用立体式方式,为读者塑造了一位形象既鲜明又充满朦胧之美的"棋呆子"。
   首先,《棋王》中"棋呆子"王一生不仅具有作为一名出色的棋者的这一确定性特征,也具有道家至柔至刚的精神本质。从刚开始王一生跟随母亲为了生活给印刷厂叠一本讲象棋的书页子时从书中了解和学习到有关象棋的知识,以及在学校参加有关象棋擂台。这些知识的积累和比赛活动的参加,让他棋技得到发展的同时也明白了下棋就是与人交流、与人相处,想要达到"和"的境界又要做到在"呆"的外表下以柔克刚;到他与捡报纸的老头儿下棋中,在多次的失败中他认真学习和领悟有关象棋的"以柔化之"的棋道思想。在他赢了老人之后还是不厌其烦地帮老人捡报纸、谈论棋技。这不仅体现出了他善良的品质,更是深刻地展现出他以善待人、不争名利但又具有无穷的力量,而这却是道家至柔至刚的精神本质的展现;再到他与九人同时下棋时,王一生凭借自己对于象棋地认真专研,在衡量人们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高超的棋技和镇定的神态,这种能够把自己的无穷的力量隐藏起来,并且在无形之中攻克敌人的强大的攻击,体现了王一生对于"以柔化之"的棋道精神的学习和掌握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展现了道家至柔至刚理念的精神品质,正如胡克清所说:"是近世以来罕见的一个深刻体现了道家文化特征的人物形象。"【6】;其次,《棋王》关于"棋呆子"王一生的情感生活中的形象塑造是不确定的、模糊的。作者阿城对于王一生在下乡之后的生活描写是围绕下棋而写的,正如文中所写"只是这里那里传来消息,说有个叫王一生的,外号棋呆子,在于某处与某某下棋,赢了某某。"而对于王一生在下乡以来面对各种事情的情感态度的描写是空白的,列如:他是否与别人相处的融洽、是否生活的很快乐……,这些在文中都是不曾提到的,所以《棋王》中的王一生的具体形象是不确定的,而这种不确定性又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能够根据王一生所具有的道家至柔至刚的精神品质和"以柔化之"的棋道精神填补主人公的其它方面的形象。
   三、总结
   本文对阿城《棋王》中主人公王一生的形象和棋技所蕴含的"以柔化之"的棋道精神進行了梳理和分析。中国传统棋道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以柔化之"的棋道精神的传承更是历久弥新。阿城对于主人公王一生所具有的"以柔为之"的棋道精神的细致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传统棋道文化迷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杨玉茹,潘仲秋.《棋牌竞赛与规则(第2版)》[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01日:第13页.
  [2]赵金昭.《洛阳传统儿歌一》[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第280页.
  [3]苏丁,仲呈祥.《〈棋王〉与道家美学》,《当代作家评论》[M]1985年,第3期.
  [4]阿城.《棋王》[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年9月.
  [5]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第205页.
  [6]胡河清.《论阿城、莫言对人格美的追求与东方文化传统》,《灵地的缅想》[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第141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652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