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围绕六个方面展开论述:萌发民主的师生关系,催发质疑的探究欲望,迸发直觉的思维火花,生发操作的实践环节,启发求异的辐射方式,焕发想象的课堂活力。
  关键词:数学;创新;培养;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把握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一、 萌发民主的师生关系
  为了适应新时代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萌发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土壤。数学教学是师生的心灵接触,师生关系就是教学质量。只有理论结合实践,改善师生关系才能立竿见影。教师理解、关爱学生是传达知识的无声媒介,学生尊重、信任老师是教学相长的无形钥匙。民主的师生关系其乐融融,可以迅速有效地转化成正能量,伴随着学生自主学习驰而不息。民主意识和平等观念是教师对学生授之以渔的“护身符”。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以“師生投篮比赛”的主题导入,引导学生去求谁的命中率高,既体验了百分数的特点,又明白了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转化而来。
  二、 催发质疑的探究欲望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催发质疑的探究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从敢问到善问,从质疑到解疑,学生的探索内驱力逐渐催发出来,刺激大脑兴奋,可以增强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一课,对于例题4教完后,教师进行延伸性的质疑:下午比上午多卖了多少钱?每个花瓶x元,上午卖了3个,下午卖了4个,多买了一个x元,也就是4x-3x=(4-3)x=1x?有的学生质疑:“字母前面的数字可以看作是字母与数字相乘结果的简便写法的结果,数字应该保留。”还有的学生反驳:“字母前面的1可以省略。”此时,学生正处于求知欲强烈的“愤悱”状态,教师组织学生展开热烈讨论,从个别到一般由呈现、诱导、质疑到探究、思考、反馈,在问题情境中自主迁移,逐步抽象形成数学建模,学生培养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并且独立解决了问题。
  三、 迸发直觉的思维火花
  直觉是思维的洞察力,省去了步步紧逼的环节。迸发直觉的思维火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需要善于引发学生对问题的灵感和顿悟,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帮助学生进行解题策略的优化选择。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渗透“转化”思想,让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利用割补法进行自主探究,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学生脱口而出:“把平行四边形像这样剪开。(拿着一平行四边形纸片,并演示)拼过来就是长方形了,这个长方形面积就是它的面积。”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主动在课件中寻找问题,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巧质疑:“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面积呢?”“分别相等。”“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底乘以高。”这样的“分析推理”,高度简化了思维过程,学生的直觉清晰地触及数学本质。
  四、 生发操作的实践环节
  手巧才能心灵。生发操作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要发挥学生学习自觉能动性必须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学习,简化对深奥、抽象知识的理解,从操作实践中获得知识,训练创新能力。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一课,计算“11-2=?”时,教师让学生摆一摆学具小棒,运用凑十法想一想,利用破十法拼一拼,借用20以内的加法算理说一说……在动手操作小棒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运用逆向思维,以“2+?=11”为解决问题突破口,有的学生把被减数“11”分为两个加数是“9+2”,有的学生把减数2拆成两个减数,11-1-1,再转化为10以内的加减法。这样,在做中学,在学中思,在思中练,学生在互动中交流,在交流中操作,在操作中发现,在发现中探究,在探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感知,学生掌握了退位减的算法。
  五、 启发求异的辐射方式
  思维定式、思维习惯制约着学习力的提升。启发求异的辐射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否另辟蹊径,需要教师善于突破学生的经验思维束缚,从数学信息中生成信息,训练学生开放性思维,扩散思维去解决问题。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一位教师打破常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是让学生课前搜集日常生活中的长方体学具模型(礼品盒、纸箱、魔方等),而是依托生活中的长方体(多媒体课件播放),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出其不意拿出了制作长方体的若干材料(橡皮泥、硬纸板、土豆、小刀等),放手让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制作长方体。有的学生精心挑选了6张长方形硬纸板“围”追堵截,有的学生用小刀把土豆“切中要害”切出一个长方体……亲身体验发展了空间观念,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训练了求异思维,开阔了学生多中求佳的思路。
  六、 焕发想象的课堂活力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是创新的翅膀。焕发想象的课堂活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枢纽。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就是想象力的再现,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数学猜想并验证。例如,教学《减法的基本性质》一课,学生领略了a-b-c=a-(b+c)的数学公式美之后,很快发现了“除法的基本性质”:a÷b÷c=a÷(b×c)!此外,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也想象拓展:a×b+a×c=a×(b+c),延伸到a×b+a×c+a×d+…=a×(b+c+d+…),或者a×b-a×c=a×(b-c)等等。
  创新能力是最高级别的能力,要“科教兴国”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训练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贯穿与教学的始终,才能使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冰.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研究综述[J].教育现代化,2018(9).
  [2]张茜.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学周刊,2018(11).
  作者简介:
  沈瑞真,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杜浔中心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877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