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小学数学基础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有翅性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为引导小学生喜欢数学与学好数学,应从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入手;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多启发小学生思考;同时可合理运用游戏辅助教学,加强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生活情境;小学生;实践
  小学数学基础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应服务于社会生活。日常生活中,我们天天都在与数学打交道,只是未过多留心与思考其与小学数学教学之间的紧密联系。小学生活泼、好奇心强,尤其对以前没有见过的新奇事物感兴趣。其次,小学生社会阅历浅,空间思维能力有限,对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原理难以理解。为此,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并指导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动手操作,能使其在画一画、数一数的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的重要性、实用性与趣味性。总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锻炼学生动手的实践能力,最终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此,结合教学实践,加强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方面的探讨非常必要。
  一、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日常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与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进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例如:在教学“分数”这一内容时,教师在导入时提问:“小朋友们早餐吃什么?”有学生回答吃了包子。教师接着问“你们最多可以吃几个?”学生回答有三个、两个等。紧接着,教师用小黑板展示出一个直径为20厘米的大包子图片问,假若三个小朋友今天早餐将这一个大包子吃完,请问每个小同学平均吃了多少个“包子”?包子是小学生一日三餐中的常见食物,此举抓住了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结合了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他们设置了一个“新奇”的生活问题,然后因势利导,成功导入分数的概念与原理,本节课过渡自然、学生注意力集中,收效良好。倘若数学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图片内容不贴近生活,例如:教具为国外“比萨饼”,部分学生可能没品尝过,可能就会过于好奇、会因思考这个国外“比萨饼”是什么东西、什么味道而转移了注意力,就会影响教学效果。为此,要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学内容就应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启发思考
  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功能尚未发育成熟,空间思维与想象能力也处于起蒙阶段,为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在发展小学生具象思维的基础上,慢慢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例题,可多用日常生活中的实物或生活情境为作为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切入点。例如:在学习“商品促销活动”时,可列举学生买课外书的案例——六一儿童节来临,某商场《儿童读物》原价10元一本,为促销,商场给了两种方案:一是买5本以上按8元一本;二是买5本送一本,马丽计劃买6本,请问哪种方案可行?可以省出多少钱?小学生对购物感兴趣,此问题一出,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就被充分调动了起来,通过计算、讨论与合作探究,很快得出结论。通过此生活化的情境创设,不仅激发了小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同时还有利于引导他们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三、合理运用游戏辅助教学
  活泼、天真、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调查发现,小学生喜欢游戏,相关研究表明,将简易、好操作的游戏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不仅迎合小学生好动爱玩的心理特征,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手、口、脑并用,能够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为此,可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与“游戏”结合,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的过程中思考问题,加深学生对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增添学习的兴趣。例如:在除法与余数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理解整数除法与余数,笔者将学生带到操场,进行了“叫号抱团”的游戏,本班58人,当老师喊口令“7”时,7个小朋友围成一团,静止后,都蹲下,让小朋友都数一数,几个团,还有几位小朋友没有找到“团”,然后,在移动大黑板写上58除以7=8……,2;再以此类推,分别喊口令5和9等,让小学生板演,写出算式。本节课显示,将数学教学与游戏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整数除法及余数的理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四、注重实践,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古语云“动手必动脑”。动手操作是引导小学生认知与理解数学知识与原理,培养数学兴趣的有效措施之一。在日常教学之中,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要求每个小学生都动手操作,在画一画、摆一摆,数一数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再进行总结与分析,这样既能让抽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具体化,既能提升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又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植树问题”时,教师带学生到运动场,用皮圈尺拉伸20米,假设相隔2米栽一棵苹果树,让学生动手用彩色橡皮圈排放成栽树的土坑,用20除以2等于10.然后数一数对不对;再4米距离栽一棵,再数一数。通过这两次的动手摆放与数橡皮圈个数,引导小学生动脑思考:发现了什么问题?能得出什么结论?在教师的启迪下,小学生得出了结论:两端都栽=间隔数+1。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两端都不栽”与“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摆放与思考,然后分别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轻松掌握了“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与原理,还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14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