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指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尽管小学语文教学教的都是一些非常简单基础的东西,教导学生认识一些简单基本的字词,但是重要的是这些字词连接起来所表达的意思,这时如何指导学生正确、有效的阅读理解简单文章是重中之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为以后升学打好基础,也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日常生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指导
   什么是阅读?字面意思是看书和读书,阅读是学生理解和掌握一篇文章的基本手段,优秀的阅读习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更快地了解一篇文章的内容,事半功倍。阅读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們了解文章的内容,还能够帮助孩子们拓展课外知识,比如名著阅读等,不仅是单单对于语文学科而言,阅读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审题,理解其他学科需要解答的题目,身处小学时期的学生,刚开始培养阅读一篇文章的能力,好的、优秀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暴露出来的问题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传授道理,授予学业,解决困惑的人,教授学生知识,每一个老师都可以做得很好,但是这些知识能不能被学生学到那就两说了。语文阅读教学没有受到老师太多的重视,上课老师只是单纯地将课文解释给学生听,老师也会让学生进行朗读,全班同学一起朗读,朗读不是阅读,朗读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阅读却能培养学生的思想能力,全班朗读课文对学生了解课文的帮助并不大,还不如默读来得更好。老师的教学方式存在瑕疵,老师注重的是如何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更高的成绩,如何尽快地完结一篇课文,为了加快学生学习的进度,老师有时候也会省去让学生思考的时间,直接告诉学生课文传达了什么意思,这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语文阅读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练习阅读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当然了,也有的学生对阅读很有兴趣。如何提升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老师如何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是急需要解决的。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指导
   1.改变单一教学方案,采用多元教学方式
   考过教师资格证的朋友们一定都知道这样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上是主体位置,老师们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但是在现实中位置往往都是颠倒的,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的时候,老师会将课文中的生僻字教导学生认识,然后开始给课文分段,将课文分成几个大部分,然后告诉学生课文讲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便结束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甚至连一篇文章都没有完全阅读完便结束了,开始了新的课文学习。上课不能单独讲课文,生硬的课文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播放一些纪录片、动漫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中描述的内容,学生看到了这些短片中的有趣的东西,自然而然会阅读文章,将他们结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真实地了解,加强他们的阅读能力。
   2.让学生在游戏中提升阅读能力
   我们需要知道,小学生的年龄,正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年龄,他们喜欢游戏玩耍,如果只是单纯地指导他们阅读,多半也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罢了,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而不是让他们为了阅读而阅读。开展阅读游戏活动,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将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更重要的是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比如可以开展亲子活动,让父母与孩子们进行小品阅读对话,这样便可以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当然了,还可以开展其他的一些阅读活动,只要是能够方便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都可以。
   3.课外名著阅读
   现在老师与父母都很重视课外名著阅读,但是学生通常只是将这当作一项作业,经常会认为反正老师又不知道他课外有没有阅读,随便敷衍过去就好了。这时老师可以将名著带入课堂,让小学生一人读一段,并且在课外,可以让孩子的父母进行监督,现在很多的名著都拍成了电视剧和电影,老师可以播放,让学生课下阅读原著,上课进行抽查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4.培养学生的阅读兴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活动。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不要设置过难的问题,以免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产生厌烦的心理。阅读教学要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一点一点地进行引导。比如在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读懂一句或一段,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然后及时地进行鼓励性的评价。然后再要求学生能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能够准确地断句,最后再让学生通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教师在每个阶段都要给学生适当的评价和鼓励,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积极性,主动进行阅读。
   参考文献:
   [1]黄平.浅析多媒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优越性[A] .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6.
   [2]刘克祎.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A].实践·探索,2016.
   [3]崔素芹.三部曲,让阅读教学更有效: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4(4).
  编辑 李烨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49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