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操作有效性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涉及诸多公式和定理,对于学生的逻辑性、想象力有较高的要求。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一般使用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解答的方法和结果,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需要更具体的工具,帮助他们学习从抽象变为形象,从平面转为立体。学具操作就是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就学具操作展开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具操作;有效性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求小学数学要加强直观教学,利用实际操作,为教学铺平道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好奇心。在小学数学的学具操作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对学生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教学理解能力,对学生的逻辑性和探究欲进行培养。
   一、小学数学中学具操作存在的问题
   1.小学数学中学具存在陈旧破损情况
   学生受到年龄影响,对于学具教学有着极高的认可度,学具教学让游戏性和知识性得到了统一,但是,部分小学存在学具陈旧破损的情况,让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少部分学校存在经费紧张问题,不能让学具跟上时代的脚步,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帮助。但是还有另一部分学校不重视学具的更新情况,没有意识到落后学具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伤害。陈旧破损的学具会带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比如割伤、细菌感染等,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学校需要及时更新学具,降低安全隐患,达到提升教师教学趣味性的效果。
   2.小學数学中学具操作具有重复性
   部分学校存在学具单一的情况,由于课堂教学的设计问题,导致学生只能经常接触某一样学具,这种不断重复的教学行为会消耗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最终的教学结果。想要扭转这种局面,首先要更新教学方法,通过网络搜索新的教学方式,并且构思与学具搭配的使用方式。其次要更新学具,做到尽量不重复,让学生保持数学学习的新鲜感。最后,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展开思考和评价,教具的使用,不能只用来直观表达概念和定理,还要帮助学生进行思考,联系现实,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反应力。
   3.小学数学中学具使用不够规范
   教师的教学具有示范意义,但是部分教师存在不规范使用教具的情况,并且为学生树立了错误的标杆。教师的学具使用,要按照相关的使用标准进行教学,同时要避免材料散乱、讲解不到位的现象。学具使用不够规范,不仅包括操作的不规范,还有思想上的不规范,部分教师存在功利心理,单纯地将教具视为活跃气氛的道具,提升课程的内容充实度,而不是将教具视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背后隐藏数学规律的工具。教师不但要端正教具使用的态度,还要使用正确的操作手段,为学生进行良好的示范。
   二、小学数学中学具操作的方式方法
   1.借助学具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大脑处于成长期,需要进行开发和利用,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入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天性,如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富有探索欲和求知欲等,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天性,结合教具的使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具的使用可以让学生直观立体地感受到隐藏的数学原理,起到加深记忆、提升理解能力的作用。
   例如:在“时、分、秒”中,教师可以使用时钟,将每一根针的作用对学生进行讲解。教师可以通过拨动时针,让学生对时钟的时间进行回答。教师也可以在黑板上写出时间,并让学生对时钟进行操作,摆出准确的时间。教师还可以使用计算题的方式,让学生推测出准确的时间。
   2.借助学具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重点难点,这些问题既抽象又晦涩,难以通过讲解就让学生听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找对方式方法,导致学习起来困难重重,学习效率低下。教师可以使用学具,将口头的讲解转化为实际的教学,将抽象变为具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具具有直观立体的特点,而且具有类比性,学生能在实践中接触到类似的物体,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中,教师可以使用学具,如拼图、圆饼等学具,将其分为指定的小块,并让学生对其进行加减操作。每块拼图上均有数字,学生通过加减法将其拆分和重组,最终落到手里得出具体结果。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操作,并使用它进行多种小数运算,在学习中了解答案得出的具体过程,渐渐地从抽象变为形象,在一次次拆分和重组中了解分数的概念,真正理解教学的理论和内容,达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3.借助学具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因此在实践的应用中,学具教学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使用教具时可以穿插一些实践应用,可以将学具发放到学生的手中,并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方式,将学习的知识灵活地使用起来。教师在游戏结束时,可以对游戏的结果进行点评和分析,并对学生的表演表示肯定。教师在学生的游戏过程中需要进行引导和判决,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推进游戏进程,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中,教师可以使用学具,将塑料制的人民币分发到角色扮演的游戏者手中,一方为店员,一方为顾客。顾客购买店中的商品,并在店员的柜台上进行结账,店员通过计算顾客的消费金额,使用减法,对顾客进行找钱。教师可以引入打折、满固定额度送多少钱等手段,充分锻炼两方的数字计算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活动,知道自己能在生活中进行消费计算行为,从而提升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愿意从事数学的实践活动。
   4.借助学具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使用学具能充分地锻炼学生的大脑,提高思维的反应速度与敏感性,为学生的创造力铺平道路。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抽象与形象的结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学具的使用,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小学生由于思维模式没有定型,所以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小学生正值创造力的巅峰时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过度打压学生的创造性,以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
   例如:在“鸡兔同笼”问题中,有鸡兔若干,关在一个笼子里,头有35个,脚有94只。问笼中各有多少只鸡和兔?教师一般使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行解答,解答过程清晰明了,兔子和鸡的个数能轻松解答。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比如这些鸡和兔子,拍一下手抬一只脚,拍两次手以后,能站立的都是两只腿的兔子了,除以二可以得到兔子数目,再使用减法求得鸡的数目。这种有趣的解答方式,能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并让他们了解解答问题的方式并非只有一种。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在学具操作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具存在陈旧破损情况、学具操作具有重复性、学具使用不够规范等,教师可以使用学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重点难点,提升实践能力,锻炼创造性思维,将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董淑丽.从学具操作探讨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江西教育,2018,12(23):26-27.
   [2]张国龙.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操作有效性探究[J].教研,2018,10(7):21-22.
   [3]陈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具操作有效性的探索[J].数学教学通讯,2018,6(18):55-56.
   [4]徐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具操作有效性的探索[J].教学方法,2018,6(7):14-16.
   [5]于霏.学具操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8,2(11):4-5.
  编辑 谢尾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55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