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助力学生健康前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身心的健康成长。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包括的内容很广,课前预习认真,课堂学习全情投入,课后复习训练心无旁骛、讲求效率,平时把小事做好,自律、自省、勇于面对困难,做事讲究条理,能自我调节、随处学习等。
  [关键词]习惯;课前预习;课堂學习
  对于青少年来说,习惯养成教育十分重要,关系到学习成绩的好坏和综合素质的高低,乃至影响青少年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
  一、养成认真进行课前预习的习惯
  人的学习其实分三个环节,课前、课中和课后。一般,一节课的旧知识占到百分之八十左右,新知识占到百分之二十左右。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有助于了解新课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把掌握不扎实或遗忘的重新复习一下,接触的新知识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上课时可以格外加以关注。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每节课都要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就是把预习的环节拿到课堂上,成功预习有助于在新课程的学习中集中注意力,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这对于上课容易走神的同学显得格外重要。
  二、养成课堂学习时全情投入的习惯
  当堂的知识一定要当堂学会,也就是“堂堂清”。听课一旦失误,课下几倍的时间都弥补不回来。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互动中,积极思维,勇于回答问题。一节课的知识是教师多少年积淀下来的经验,对知识点的把握、理解和领会比学生要高得多,这就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自己探索出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悟性。当学生回答问题存在问题时,要让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这样让学生尽可能更多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的学成为主流,按照要求开展自学,提高学生探讨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和幸福感。学生只有学习成功,才能在学习生活中获得最基本的尊严,陶醉在探索并发现新知识的过程中,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排除一切杂念。在课堂上,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束鼓励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话语,都会激发起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教师要尽可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对新知识尽量当堂理解消化,培养学生正确、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会做笔记,不是事无巨细全记,要善于记下教师补充的内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特别是思维方法,更是要认真记录,能及时整理笔记,对教师强调的知识点要格外注意,特别是要让知识系统化。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要及时问同学或老师,争取堂堂清。课堂练习要规范,认真审题,做题要追求质量,力争每道题一遍就做正确。养成精益求精的习惯,这样才能有充裕的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有精力参加到丰富的课外活动中,增加学习生活的幸福指数。
  三、养成良好的课后复习习惯
  练习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进而梳理好知识点,系统掌握知识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每次作业当成重要考试对待,作业力求工整,步骤齐全,术语规范,表述严谨。规范训练能养成细心和用心的习惯,从而激发学习潜能。做作业和复习这一环节,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做完一道题,要弄清这道题的重点是什么,用了哪些方法,为什么要用这些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个时间段也需要全力以赴,要勤于动笔,克服懒于动手的坏毛病,一些学生愿意拿着书本看,满足于感觉会做了。时间一长,动手能力差了,解题速度和解题质量等基本技能就会下降,基本技能需要经常的动笔训练慢慢培养,动笔抄录有利于记忆,即使是需要记忆的知识,认真抄写几遍,基本内容就能记个大概,比默记和口头背诵效果要好得多。要想学习效率高,精力充沛是必须的,只有精力充沛,学起来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呢?首先,得有充足的睡眠,许多同学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喜欢熬夜,由于休息时间不足,第二天学习时昏昏沉沉,从学习时间上看抓得很紧,但学习成绩始终不见提高。还有的同学一头扎在教室,不愿参加体育运动和娱乐活动,生怕占用学习时间而影响学习成绩,但学习是要讲究劳逸结合的,大脑经过充分的休息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才会有高效率。只有参加适度的文体活动才能保证有健壮的体魄,身体健康,精力才能充沛,才能保证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
  四、养成把小事做好的习惯
  要从小事做起,注意细节,一个人的素质往往反映在小事上,许多大事都是由小事累积而成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小事,比如,学生的着装要整洁利落,承担值日工作时要把班级和分担区卫生打扫干净,将学习用品和资料分类放好,避免用时东翻西找,每天都要有计划,每周也要有计划,按计划有条不紊做事,整理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卫生也要井井有条。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坚持做好,学生就能养成一丝不苟的做事习惯。
  五、要养成自律、自省、勇于面对困难的习惯
  对学生的缺点,教师不能视而不见,应该由学生面对的困难,家长不要代劳。人生要有目标,要有远大志向。树立好目标后,就要能抵御诱惑。比如,电脑游戏虽然好玩,但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学生要以学为先,学习是正事,理应先于娱乐。学习效率越高,玩的时间就越多,而且一定要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内容,一定要管住自己。学生一旦沾染上一些坏的习气,想立即改掉是比较困难的,这就需要家长和学校的配合,齐心协力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必要时要采取一定的惩戒措施,强化行为规范。当前,社会上弥漫着家长舍不得管,学校不敢管,学生犯错成本低,学生没有敬畏之心的教育气息,纵容溺爱的结果是出现了一些孩子感恩意识淡漠的情况。一些负面新闻引起了全社会的反思,社会教育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忽略思想品质及感恩教育,造成了一些教育的缺失。一味忍让而缺少必要的惩戒,成了毁掉孩子的凶手。这让我们不禁联想到,老一辈革命家面对生活的困难,从不退缩,坚强面对,自己顽强克服,磨炼了坚强的意志品质。现在的年轻一代,缺乏的正是这种精神,他们多数在学习中缺少顽强的毅力,而这种毅力正是因为生活过于安逸,没有磨难,受不了累,吃不了苦,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更可怕的是,个别人缺少毅力,他们面对困难时一味退缩。因此,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具备抗挫能力,对待逆耳的批评能够从自身找原因,坦然面对,而不是受到批评就满腹委屈,难以承受,甚至采取自残或轻生的方式。不能让学生习惯于表扬而听不进批评的话语,那样会使他们性格脆弱,难以承受未来生活的压力。
  六、养成自我调节的习惯和随时学习的习惯
  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和同学的交流,与同学开心相处,遇事不要斤斤计较,要宽容豁达,遇到不开心的事,能做到自我安慰,珍视同学的友谊,在学习和生活中互相支持和帮助,经常一起讨论学习中的问题,探讨不同的解题方法,并交流心得,有了这种和谐的同学关系,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学生要学会自我调整,不回避问题,遇到问题通过找老师、找同学或者自我反思进行自我调节,摒弃外界和自身压力,自觉放下思想包袱,化压力为动力,不管课业繁重还是轻松顺利时,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断地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情绪千万不能浮躁,要用良好的心态从容应对一切,一旦学习中遇到挫折,心情变得急躁时,就暂时停止学习,一个人静静思索,进行心态的调整,不把时间浪费到焦虑上。考试是对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和协调能力的综合考察,不光是对学习成绩的考核,要以一颗平常心坦然处之。
  学生还应养成随处学习的习惯。一个会学习的人不会浪费一点点时间,每天在晨跑中、吃饭时、课间、课前、休息前等零碎时间里可以记忆词语,背诵公式,破解疑难,调整情绪,要学会见缝插针利用好空余时间。学生要养成重视阅读的习惯,逐渐学会速读和精读,提高阅读效率,快速获取有效信息,当积极的阅读者,不断进行提问,直到弄懂字里行间的全部信息为止,特别要弄懂知识的起点和终点,梳理好知识点。学生的阅读要涉猎文学、历史、地理、社会时事等方方面面,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眼界。
  总之,这些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要持之以恒地培养,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学生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业成绩,而且将更好地走向人生未来之路。
  参考文献:
  [1]王金战.学习哪有那么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冯 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044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