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创新德育特色的实践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学校教育中,对从小就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今天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型人才而奠定基础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校德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小学德育;特色实践与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于学校而言,《纲要》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对学生具体素质的培养,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少年儿童在成长中养成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高尚的道德。有教育家指出:小学教育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在目前的现实生活中,青少年中的责任意识普遍比较薄弱的现象,不容忽视:究其原因,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长辈过分保护,娇宠溺爱,事事代劳的现象十分普遍,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以“我”为中心,习惯于把责任都推给父母和长辈,推给他人,久而久之,势必淡化其对自己、对学习、对家庭对社会所应负的责任。另外,社会上一些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这也是影响青少年责任心形成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从小就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今天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型人才而奠定基础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校德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二、研究的意义
  通过研究,主要达到以下目的: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通过研究,提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通过研究,能够寻找、总结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及学生由“认知——行为——习惯”的转化过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度的责任心。
  三、研究状况分析
  1.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及转变教育观念,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
  从教师的师德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观念的转变上,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水平,认真改进教育方法,真正地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身的重视,从而去反思自己的行为习惯,并从中觉醒。
  2.与班队会课堂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发挥班队会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班队会课堂教学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场所,课堂上应突出体现“心理优势论”,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对自身的行为习惯透彻反思,还给学生“三权”——学习权、思考权、实践权。在实践与反思中,加强自身的行为习惯修养,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
  3.与德育工作紧密结合,改进教育手段和管理模式
  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多留给学生尝试的机会。
  4.與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设置心理健康课,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的关于责任意识和行为习惯方面的心理问题给予广泛关注,通过正面讲解和个别疏导,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解除他们的困惑和心理压力,让他们觉得老师是一个可以倾诉的“好朋友”,这对改进学生的不良行为也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5.与优化育人环境、提高为学生服务的质量紧密结合。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这样可以架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积极影响。
  四、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
  1.理论基础
  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这一报告中,就确定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是使每个人承担起包括道德责任在内的一切责任。他们还提出现代教育目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从不同的方面对现代教育提出了要求。其中的“学会做人”是教育的核心。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在社会关系中,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就确切无疑地指出了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肩负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责任。
  2.政策依据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原则和主要内容,为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奠定了基础。
  200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意见》还指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学校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
  《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都明确提出了学生的行为习惯目标。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其背景在于社会上责任意识缺失的危机。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1.通过研究,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教育局下达的管理目标。
  (1)乘坐公交汽车因我而更温馨;
  (2)道路交通因我而更畅通更安全;
  (3)区容街貌因我而更洁净;
  (4)社会因我而更和谐;
  (5)家庭因我而充满爱意;
  (6)校园因我而更井然有序;
  (7)集体因我而更团结更友爱;
  (8)同学因我而更友好互助。
  使学生不仅关心自己,而且关心他人,关心社会,成为素质和谐全面发展的人。
  2.通过研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小学阶段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及培养途径。
  3.通过研究,提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六、研究方法
  全校教师根据本学科、本班实际来研究,做到了点面结合。研究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个案研究法;
  3.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
  七、研究的成果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创新德育特色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文明礼貌等方面明显有了进步:学生谈吐举止文明,对教师和家长有礼貌,到处可以看到学生跟教师问好的场景,校园整洁,学生学习气氛浓厚,爱好积极健康,促进了学生日常行为的进步和教师的成长。
  【参考文献】
  [1]197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报告《学会生存》(简称富尔报告)中正式提出了终身教育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德意志意识形态(之一).
  [3]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年10月24日.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2月26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02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