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引课堂观察 促有效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红琼

  
  
  摘 要:课堂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针对目前小学英语课堂存在“低效”和“无效”的课堂活动问题,引入课堂观察,促进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共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观察;有效性;提高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有效教学是教学永恒的主题。课堂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但目前的小学英语课堂仍存在着普遍的问题:课堂热热闹闹,学生乐此不疲,课后了无痕迹。大部分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只注重活动的趣味性,而忽略了活动的有效性,从而导致活动流于形式,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微乎其微。究其原因,教师普遍反映在教学设计时存在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迷糊状态,缺乏“高人”点拨,无法发现自身问题。而传统意义的听评课虽然在英语教研活动时经常开展,但往往效果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听课教师对听评课的重视度不高,认为听评课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二是听课教师听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对执教教师的授课内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等缺乏了解,导致评课时缺乏针对性;三是听课教师缺乏听评课的方法和技能的把握。上述种种原因导致评课时,教师只停留在经验惯性与随意处理之中,缺乏认真的思考,评课要么太浮于表面,要么理论性太强,没有真正发现实质性的问题。如何才能走出这种教学与听评课“误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位小学英语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走进课堂,进行观察、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及教学效果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 课堂观察的定义
  “课堂观察”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专家认为:作为专业的观察,课堂观察即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量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二、 课堂观察与有效教学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我们检测课堂活动是否有效的主阵地。大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普遍存在着“误区”,简单地认为活动越多,越好玩,学生就越喜欢学,学习效果肯定就越好。英语课大都成了学生眼中的“玩课”,教具花里花俏,活动五花八门,学生们在各种形式的活动衬托下显得异常兴奋。一堂课下来,教师身心疲惫,而教学效果却令人大失所望,大部分学生除了隐约说得出个别单词外,无法表达完整的一句话。透过这些热热闹闹的“假象”,我们看到的课堂活动只是一些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活动。这些游戏及活动只不过是简单机械的重复和模仿罢了。无效的课堂活动需要精准、到位和科学的诊断,针对问题“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无效活动,逐步翻转成为有效课堂。而课堂观察正是这种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的重要的研究方法。一方面,借着观察量表,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走进课堂,发现并分析被观察者课堂活动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堂记录与课后交谈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地反馈给被观察者,避免了套话式的评课,提高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而另一方面,课堂观察促使观察者由观察别人的课堂而反思自己的课堂,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再进行调整自己的课堂活动及其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真正持久地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三、 课堂观察在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的体现
  课堂观察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课堂观察的程序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记录、课后评议这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课堂观察,不仅提高了双方把握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的能力,还培养了科研能力,并且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 课前会议,有助于观察者明确方向
  课前会议是有效教学的准备阶段。召开课前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帮助被观察者(即开课教师)明确方向,确定观察目的进而更好地规划本次观察。课前会议一般安排在上课前1~3天进行,也可根据实际需要提前更长时间。会议目的是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针对要执教的课进行沟通与交流。
  (二) 课中观察,有助于观察者发现问题
  课中观察是有效教学的核心部分。课中观察的主要任务是观察者根据观察量表及课前会议中分配的观察选项(如热身与复习、呈现与新授、操练、巩固与拓展、小结与作业)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观察角度,迅速进入观察状态,通过不同的记录方式,将定量和定性方法结合起来,记录观察到的典型行为,做好课堂实录,记下自己的思考。课中观察环节,观察者根据自己所负责的观察选项,选取教学环节中1~2个课堂活动进行具体记录后,再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活动记录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否能照顾到全班学生参与活动,活动的形式是否多样,活动是否有效,学生参与面及学习效果。最后由观察老师针对此活动的有效性进行总体分析,提出相对应的改进建议,帮助授课老师更好地修改其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活动设计的有效性,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 課后评议,有助于被观察者思考课堂
  课后评议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课后评议的主要任务是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教学反思)针对各个环节中的课堂活动记录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课后评议主要解决以下问题:1. 被观察者先对自己的课进行简短及时的反思,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
  由观察者根据自己的观察量表整理所记录的课堂活动,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成功之处;二是个人特色,即教学风格;三是存在的问题,此环节中的活动是否有效,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反馈于被观察者,让被观察者进一步思考自己的课堂,哪些课堂活动有效?哪些课堂活动无效?如何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等等。在课堂评议中,观察者能够借着观察与思考,指出他人出现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案,同时自身也汲取了他人好的经验,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改进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被观察者借助课堂观察的资料,更加客观、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课堂教学的成效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通过反思、总结和探讨也能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不足之处。对观察者或被观察者来说,课堂观察都能够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改进课堂教学行为,使其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
  实践表明,课堂观察能够促使教师更深入地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无论是处于哪个发展阶段的老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从课堂观察中获得实践知识,汲取他人经验,剖析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孙泓.小学英语课堂观察[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张红琼,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龙岩市溪南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03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