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盛泽明

  摘 要: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为教学注入新鲜血液。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意义入手,并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针对当前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适时提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措施,以此促使小学语文教学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潮流。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小学语文
  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科学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科技手段将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地呈现出来,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重点的理解。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意义
  简单地说,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就是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语文教学中,创新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模式,以此改变教师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最终逐步提升教学质量及效率。此种方式是对传统教学过程的有效改革,利用新的教学手段大幅度提高了教学效果,进一步优化了语文学科的体系,全面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同时也是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育事业良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曾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1]。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充分融合恰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以此为学生创造出新型学习环境,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给予他们应有的权利。同时,该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断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促使其实现全面发展,进而达到教学目标,做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和。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措施
  1.创新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日益变化的实际需求,这就需要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建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丝绸之路》有关内容时,教师可准备一条丝巾与一条麻布,使学生闭眼感受,通过近距离的触摸引导学生说出二者的不同之处。而后在学生产生疑惑时,教师抓住时机,适时切入本课重点内容,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开展语文教学。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利用信息技术,适时创建教学互动平台,在学习丝绸之路一课时,利用此互动平台为学生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圖,并引导学生将沿途重要节点标记出来,而后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查阅相应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班级内资源共享。此外,教师可将丝绸之路有效延伸至古诗词上,例如《凉州词》一诗,促使学生充分感受“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天气情况,同时更深层次地掌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境。通过联想类似诗句,学生能够理解张骞坚持出塞的伟大与可敬。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得原本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变得通俗易懂,可以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语言能力具有促进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在班级内实行小组学习的方式,在小组交流环节中,引导各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问题分析及讨论,并在讨论结束后由小组代表阐述本组观点,借助黑板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进而展开全班范围内的探讨。
  2.创新评价模式
  传统的评价模式中教师通常仅是凭借考试成绩来对学生做出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可在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创新评价模式。例如,使用课堂交互软件或相关APP等进行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可实现师生间的点赞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同时还可让学生自主决定班级奖励的奖品,诸如此类的方式可以给予每位学生应有的尊重与权利,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投入学习中来。另外,教师还可围绕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展开相应教学活动,将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网络技术,整合并扩展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课堂热情,提高其思维能力。可充分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促使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重点与难点的分析,以此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2]。
  另外,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应带领学生进行课外拓展,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结合多媒体技术,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等内容呈现出来,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总结,利用师生问答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情况有一个大致的掌握,进一步达成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利用此种方式能够从多个角度拓展学生思维,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便于理解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李璐岩.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合:以《丝绸之路》教学实践为例[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4):32-34.
  [2]赵元强.如何做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J].华夏教师,2018(7):59-60.
  编辑 李烨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08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