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袁立新

  [摘要]审美教育即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情感的教育,是学生成长素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调动其潜在的审美需求,构建并完善其心灵审美结构,才能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学生情操,提高生活情趣,促进其成为品格端正、品质高尚的积极进取的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培养高品质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接班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教学研究
   热爱美、追求美是人的天性,也是小学生基本的心理需求。由此可见,人类需要美、向往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语文教师应利用人爱美的天性,激发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体会美,表现美,创造美,让学生在美的效应作用下,生动活泼地学习,得到全方位的发展。语文教学是美的丰富矿藏,里面有徇丽多彩的自然美,千姿百态的社会美,巧夺天工的艺术美,准确生动的语言美,高尚感人的行为美,值得教师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感素材,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中受到美的熏陶,进而以浓厚的兴趣,以强烈的求知欲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用激情诵读,引领学生体会美
  教材中,作者的表情达意,体现在具体的文字中,有的比较明确,有的较为含蓄。要使学生领会课文内容,受到思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抓好朗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和指导学生朗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学生体会到抑扬顿挫的韵律之美;在优美语句和诗行中了解中华语言富于变化、内涵深刻的文字之美,尤其是充满激情的朗读可以让学生精神振奋,生发积极向上的感情,也可以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怒、同哀、同乐;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被文中主人公的命运沉浮打动。从诵读中悟出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中人物语言行为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欣赏美、体会美、判断美、评价美以致表达美、创造美,是阅读教育有待于探索的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如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春夏秋冬》一文,课文含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插图以扇形图画呈现,文字内容体现了中国传统启蒙读物的编排特点。整个识字课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一組与四季相关联的词语以及由这些词扩展的短语组成,表现了四季最有代表性的季节特点。第二部分借鉴了传统文学的一些表达方式,呈现的是两行意义的词和短语,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多姿多彩的美好画面。这些词和短语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语言典雅,富有文化内涵。因此,结合教材特点,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以谁能做到带着大家学得更快更好的比赛形式,放手让学生带学生去学习新词和短语,再结合图片说一说你会用哪个新的词语、短语概括你喜欢的图片。由于我们所处的地域四季特征明显,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所熟悉的不同季节的卡片进行展示,并用自己所积累的词语加以介绍,教师提出假设:如果你就身处这个季节,你会做什么,那又是什么样的情景,可以口头表达也可以表演一下。尽管学生年龄小,掌握词语有限,但是表述的欲望却并不受影响,在描述表达中理解了新词和短语的意思,领会了这些词语应用的语境。接着,教师再配以舒缓的音乐轻声诵读,将学生带入朗读环节,入情入境地反复朗读,耐心指导,加之“和他比一比”环节的插入,更大程度调动了学生个性诵读的兴趣。通过朗读、图片欣赏和激情表演的方法,学生了解词和短语的意思,感受了四季景物特点,体会四季的美好,并学会了用词语概括表达心情及景物的方法,尽管并没有对传统文学形式形成具体的认知,但感性的体会确实存在于此。
  二、创造情景,引导学生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中用创设情景的方法,引导学生入 “境”接受美育。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描写景物的优美句段,教学时需要创设情景开动学生的各种器官,透过对美词佳句的分析,使学生置身于炫美的图画之中。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欣赏彩图中的桂林的风景特点:山依水,水傍山,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群峰隐现,云雾缭绕。山间“绿树如花”,水面“竹筏泛舟”,呈现一派迷人的风光。通过直观欣赏,把学生引入优美的艺术意境。再从课文最后一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入手进行分析,把学生带入诗情画意之中,学生心驰神往,置身于美的欣赏中,产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又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欣赏课文的插图,然后配上音乐,优美的旋律映衬教师抑扬顿挫朗读课文,在悦耳的音乐声中,学生听着教师富于感情的朗读,欣赏着眼前这幅富于诗画般的美景图片,脸上无不露出欢快的神情。听完朗读,同学们都争先巩后地描绘眼前的图画。
  三、摘抄美词佳句,启迪学生鉴赏美
  课文表达的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都蕴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之中。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文以入情,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对那些表情达意比较深刻的词句,咬文嚼字,揣摩品味,悟出美妙之处,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在自己的思想上激起感情的共鸣。祖国语言博大精深富于变化,说法不同则韵味不同,表现的美也不同。平时应要求学生每人手中都准备一本摘录佳句的小本,用来记录成语、俗语或文中优美的句子,使学生在积累丰富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鉴赏能力。如有的学生摘录了:一回头忽然看到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雨荷》);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大圆盘,碧绿的面,淡绿的底……有的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荷花》)
  四、创设多样课堂,展示美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更是学习的乐土。多样的课堂结构不仅能更有效地实施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动力,增加教学效率。创设多样的课堂结构、丰富课堂内容可以增强师生互动,让课堂更加活跃,在交流中展示对教材的理解、体会与感受,从而达到汲取——吸收——转化——运用——展现的有效转换。
  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这是一篇寓言,讲述的是一个人种的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但是他只关注葫芦而不理会叶子,结果他没收到一个葫芦。为了解决二年级学生认知不足,可以在教学中先简单介绍葫芦的科普小常识,如果学生中有阅读知识丰富的,可以由学生自己介绍,甚至可以互相补充,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常识,活跃了课堂氛围,也在活跃的气氛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知,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讲到“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的部分时,教师及时抛出:为什么蚜虫多了葫芦就慢慢变黄了,不是说不用治吗?这时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表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及时予以相应的评价和回应,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互动中既理解了文本,又进行了个性阅读的展示,极大丰富了课堂内容,学生深刻感受到寓言文学的特点及教育意义,更是在交流中展示了自我表达的语言魅力。
  五、习文想象图画,指导学生创造美
  感受美、鉴赏美,是为了创造美。语文教学的任务除了激发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之外,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把积累下来的审美成果加以迁移,通过联想和想象,在感受和鉴赏的基础上按自己的理想创造美。语文课本有相当数量的课文可以通过欣赏玩味而创作出图画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习文想象图画可以完成美的再创造,让学生从中产生美的体验,获得美的满足,睁大惊奇的眼睛去观察五彩缤纷的世界,进而发展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此外,需特别提出的是,培养训练学生的审美创造意识,主要体现在作文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把语文课的学习和作文紧密联系起来,学习课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在应用中强化对美的认识与理解。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审美教育,将语文学科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巧妙应用多种方法,开拓多种途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展示美、创造美。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定的过程,语文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作用,要给学生以美的引领和启迪。
  参考文献:
  [1]栾艳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江南论坛,2013,(07).
  [2] 周景献.把审美教育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中[J].品牌(下半月),2011,(11).
  (责任编辑 史玉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16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