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生命教育的中职体育应急课程构建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生命教育日益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在体育课程建设中却普遍存在严重的生命意识缺失现象。要将生命教育理念与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相融合,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资源开发、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方面对中职体育应急课程进行开发,同时做好课程的实施工作。
  关键词:生命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应急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7C/08C-0035-0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家庭及学校越来越意识到生命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但受制于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仍将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列为“末流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依然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短板。而另一方面,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的是,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在从事公共基础课学习的同时,还要学习专业课,再加上学生之间、学校管理、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差异,尤其是生命教育、应急课程的缺失,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突发事件频发,给社会、家庭、学校、企业及学生自身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和身心伤害。
  突发事件的频发,表明中等职业学校生命问题的实际存在,因此有必要践行生命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条强调:“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在“战略主题”一章中明确提出了重视生命教育的理念。学界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概而言之,主要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基于解决生命实际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生命教育,称为狭义的生命教育。广义的生命教育认为,教育本身是一项关乎生命的事业。学科渗透模式是当前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主要模式之一。[1]
  体育作为一门伴随学生整个学生阶段的重要课程,其承担的生命教育责任不言而喻,成为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与保证。然而,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严重的生命意识缺失现象。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往往缺少了应急教育的内容,特别是在职业教育系统这个技能学习为主的阶段。而通过应急课程教育学习能够有效降低突发性事件发生的几率。应急课程从属于体育课程体系,是体育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由此,本文尝试将生命教育理念与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相融合,开发出具有生命教育理念的中职体育应急课程,并通过这一课程的实施提出相关建议。
  二、中职体育生命教育应急课程建构
  应急课程即应急体适能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应用并重的体育课程,主要是以大学生身体活动为载体,通过设置特定的情景模式,全面提升大学生应急知识、应急技能、身体能力以及心理适应能力。[2]课程构建是生命教育理念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因此,将生命教育理念融入中职体育应急课程的目标、内容,开发具有生命教育特征的应急课程资源并加以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目标的设置
  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的集合,是课程发展的方向与课程意图的实现,由一系列具体的目标构成。具有生命教育理念的体育应急课程目标应该是具有生命关怀的、身心健康意识的,培养中职学生正确的生命观、认识观和价值观。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中职体育应急课程目标大致可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具体目标包括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五个纬度。
  1.知识与能力。通过课程的实施,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制订应急避险方案、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和技能,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个人竞争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心理状态调整能力与身体素质自我评价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仿真平台进行虚拟仿真演习等方法进行情景设置,激发学生参与应急避险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等学习形式,采用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学习的教学方式,从而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顺利完成课程学习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程的实施,提高学生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意识、团队精神和团体合作意识,使学生具有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坚忍不拔的毅力等。
  (二)課程内容整合及资源开发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教学内容。根据中职体育应急课程的特点,首先是对中等职业学校突发事件进行梳理、归类,其次是根据不同类别的突发事件进行单元与课时性的课程化设计,选取典型事件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与整合。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主要内容为突发事件应急的基本知识、技能与方法以及心理调适;实践课则是以专业课实训教学内容、体验性课程内容为主,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仿真的情境中掌握应急知识与技能。
  中职应急课程资源开发,是指在课程内容的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而进行的课程内容二次开发,包括课程内容实施的条件、环境、平台开发与建设等,是课程内容的有益甚至是必要补充。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课程实施是整个中职体育应急课程体系重要的环节,是实现也是检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可达成性的重要手段。课程的实施第一要确立课程的管理部门;第二要对课程进行属性划分,比如必修课、选修课还是校本课程等;第三要制订详实的、可操作性强的课程实施计划;第四要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比如师资、场地、平台等;第五要确定科学的教学方法。
  课程评价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职应急课程评价方案的制订,评价内容的选择,评价主体的确定,以及评价方式方法的选择。主要有考试测评、问卷、模拟演练、知识竞赛、技能比赛等方式。
  三、中职体育应急课程实施建议   (一)将应急课程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培养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及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体育学科对各专业融入应急避险教育具有巨大的优势。为此,建议将应急避险课程纳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去,让安全教育和应急避险教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二)制订专门的应急课程长效机制
  课程的实施必须要有一定的机制予以保障,中等职业学校体育应急课程机制主要包括课程领导与组织机制、课程实施机制、课程保障机制、经费投入机制、师资建设机制等。比如,制订《中等职业学校应急课程管理办法》,对课程实施的形式、内容及资源开发、方法、路径、评价等方面予以规范,以保证该课程实施的质量,切实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命教育的质量,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根据中职体育应急课程内容、特征及性质,该课程的实施,首先要基于生命教育的理念,其次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创新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将传统学习与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混合式教学模式把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进行了扩展,有利于重构中职体育应急课程教学方式,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应急课程的教学效率。
  (四)构建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生命教育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瞩目的话题。只有把生命教育的理念进行课程化设计,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应急课程的设置无疑进行了有效的回答,但课程的设置只是前进了重要的一步。如何确保中等职业学校应急课程科学实施,取得应然的效果,构建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这一指标体系不仅仅是就课程设计本身来说,更应该包括课程实施之外的项目。比如,课程方案、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编制、教學方法、教学环境、师资条件、经费投入、学习效果等等。
  综上所述,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应急教育与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一样,应当成为中等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当前生命教育、应急避险课程主要还是以大学生、中小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成果也相当丰富,因此,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应急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已成为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孙卫华,许庆豫.生命教育研究进展述评[J].中国教育学刊,2017(3).
   [2]许龙成.高校开设“应急体适能”体育课程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11).
  责任编辑:冯志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312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