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职场适应视角的仿真实训学生价值观引导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校内综合仿真实习这种强实践性综合课程已在一些高校实施,研究者也将目光聚焦于探讨其如何充分发挥培养综合型人才的价值与意义。根据在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连续四年对校内综合仿真实训中学生价值觀引导问题进行的观察与思考,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实习平台在引导与增强学生职场适应素质方面的功能。
  关键词 仿真实习;价值观引导;职场适应;仿真实训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08-0054-03
  Analysis on Guidance of Students’ Values in Simulation Training from Perspective of Workplace Adaptation//TAO Danyan
  Abstract The simulation training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ome researchers have focused on how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cultivating compre-hensive talents.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observation and thinking in
  four consecutive years,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internship platform in guiding and enhancing stu-dents’ career adaptability.
  Key words simulation practice; values guiding; workplace adaptabi-
  lity; simulation training
  1 问题是否成为问题
  跨专业仿真综合实习作为对传统重理论、轻实践教育方式的一种变革成果,通常是将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和知识技能的学生集中在一个平台进行体系化的模拟操作和实践。目前,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跨专业仿真综合实习平台是一个面向市场营销、会计、国贸、物流管理等经管类专业及方向大四学生搭建的综合性企业模拟经营实训平台,主要以促进跨专业知识间的相互融合,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业务能力,增强学生市场竞争意识与能力,强化团队协作能力乃至拓展创新创业能力为目的。在这个综合性实习平台上,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与企业模拟经营或企业外围服务机构的运转,经营运作中总会不同程度地反映或折射出学生价值观方面的一些突出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与大四学生即将步入职场所亟待具备的理性思维、团队协作、沟通能力以及积极的心态力相左。
  非理性经营行为频发 在实训模拟经营中的非理性行为突出表现为决策情感化、诚信缺乏以及持续经营理念欠缺。决策情感化主要体现在“靠关系拿单,凭感情给单”“任性飞单”“冲动决策”等。较多的企业决策者在模拟经营中不能明确企业的决策目标和长期发展目标。此外,每一期几乎都有企业盲目跟风经营,缺乏大局观,缺乏竞争分析意识,或缺乏持续经营理念,容易忽略对整体经营环境和竞争的分析,经营“短视”屡屡出现。再者,过于感性经营,或过于功利化,缺乏对合作关系的合理定位而因眼前利益损害长期合作关系的现象始终存在。
  敬业心和责任心缺失现象频现 学生在校内仿真综合实习中缺乏敬业心和责任心的主要表现为推脱责任和工作、做事拖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自省意识。例如:不少学生在团队工作中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工作,实习过半依然不熟悉业务规则和流程,工作敷衍了事,更有甚者“在其位完全不谋其事、不尽其责”;诸多学生遇问题就暴躁,推脱责任,缺乏自省,缺乏协作。
  团队工作中矛盾或冲突屡见不鲜 仿真实训中学生在模拟企业团队工作中的矛盾主要由专业背景差异、性格差异和价值观差异引起。如会计专业的CEO与市场营销专业的CMO(或是冒险型的CMO与谨慎的采购主管)常常因为专业背景和思维的差异,无法就市场拓展策略达成共识。性格和价值观差异更是导致出现团队内部沟通交流障碍的“祸首”。遇事相互指责或抱怨、火爆脾气一点就燃、自私自利、斤斤计较等现象屡见不鲜,成为模拟经营团队文化建设杀手。总体来说,各类沟通问题、工作协同问题时有发生,也反映出大部分学生的情商有待提高。
  各种不适应性反映凸显 学生在仿真实训中的不适应性则主要体现在规则适应、人际交往、心态调整以及各类问题(尤其突发事件或风险)的解决与处理等方面。
  首先,严格的工作时间安排和考勤,以及实训初期大量的规则培训、理解和掌握所要求的信息量,就使得大部分学生感觉非常不适应。
  其次,团队内协同工作要求、内部交往关系以及各岗位对外业务所需的各类人际交往远远脱离自愿交往的范畴,成为完成岗位工作或团队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在这些无可逃避的交往中,长期的学生心态或自我个性遭遇挫折,继而使得众多学生产生心理不适。
  最后,当遭遇各种突发事件或风险,如被飞单、企业断流、恶意竞争或团队间矛盾,“以怨报怨,以牙还牙”往往最容易被学生采纳,理性思考常被抛诸脑后。
  2 问题产生的两个因素
  实训目标笼统化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跨专业仿真综合实习人才培养目标描述得比较笼统,虽然有提到“增强市场竞争意识与能力,锻炼团队组织与协作能力”等目标,但是没有针对目标进行层次化、具体化、针对性的分解,实训考评和指导观念导向整体上则比较倾向业务与技能。在为期一个月的实训中,学生的实训重心在于追求虚拟企业经营业绩,完成各类实习材料和文档,而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重心则在于前期对规则的重点讲解和对学生在日常运营中出现的经营问题的指导解决。对于学生经营问题的解决也更多的是偏向规则化与技能性的手段,对于一些不符合市场规律的行为,或引发不良后果行为的处理态度也多采取扣分措施。虽然也有一些指导教师已经在指导过程中开始关注对于学生行为的剖析、疏导和沟通引导,但是目前整个指导团队并未对“价值观引导”达成共识。   实训对象特殊性
  1)由于参与实训的学生都是大四在校学生,具有“圈子小,人情多”的特点,而且在学校与父母的双重保护下,历事少,对很多学生来说,“理智与情感如何平衡”是一个难题。同时,抗压能力、适应能力、积极进取、責任感等积极心态力有不同程度的欠缺。
  2)目前90、95后的这批大四学生一直生活在校园里,长期处于可以张扬个性、根据个人意愿做事的环境,使得很多学生不善于甚至拒绝团队工作,对于严谨的工作纪律、统一的流程和规范尤其是突发性的变革或状况表现出强烈不适应。而且,孩子或学生的身份在他们生活里有着近乎根深蒂固的影响,长期处于被包容的状态,使得他们从学生到仿真职场人的角色转换尤为困难。
  3)众多学生反映自己有人际关系的问题,或在交际与沟通中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自尊心过强或缺乏自信),这也与学校普遍缺乏学生沟通力锻炼环境有关。
  3 完善与强化有利于学生职业化价值观引导的教学与指导手段
  参与校内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的学生是特殊的,他们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将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学生转变为社会职业人员,要完成从学院人向社会人的社会角色的转换。能否顺利完成转变,甚至尽可能缩短转变过程的时间,将对其胜任职业工作至关重要,这种角色转换完成情况还是影响其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然而众多的大学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都深刻地体会着“适应之痛”。而校内跨专业综合仿真实习恰能充当职场素质“试水”与“锻造”平台,在实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强化心态力、沟通力、学习能力甚至规划力乃至创业力等利于学生适应职场并成长的能力,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细化培养目标,重视价值观引导 当前,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校内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的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但笔者认为,就目前并未实施分层能力培养体系和目标的实训指导状况及效果而言,该实训总目标对为数不少(每个学期近四千人)的学生并不具有普适性意义。因此,分层级、更为细化和具体的培养目标的制定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即将步入职场的学生来说,就业和职场适应就显得较为迫切 ,也更易被他们接受。所以,“职场能力导向”被确立为校内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的基础性目标导向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实训教学团队也应就学生职业化能力与素养的培养达成共识,在日常指导和学生培养中重视对学生价值观(诸如诚信、敬业、乐观、豁达等职业道德和思想,以及客观理性、积极主动、灵活应变、协同工作等职业行为习惯)的引导。
  多样化措施与手段,引导角色转换 校内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恰好提供了模拟化的职业环境,将以往习惯参加分班式学习和小组式探讨的学生,置于一个全新的岗位化、团队化的模拟社会化环境。这个教学指导过程正好是学校和教师能够用以营造社会化、职场化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化、感受职场化氛围的契机。
  因此,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树立“我是职场人士而非学生”的身份认识和定位,鼓励并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创新思维和能力,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在实训指导中应完善实训以及模拟企业运营规则:一方面增强实训的仿真度,另一方面适度在企业模拟运营中设置经营障碍或困境,以增加运营和业务处理中的不确定性,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职场,正视社会中可能存在的多样化风险甚至残酷,正视实训中的各种心理冲突并引导甚至帮助其进行积极的心理建设。
  优化学生考评指标,引入企业与个人信用评价 从职场能力导向来说,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中合理的学生成绩考评制度应是全面的、具有综合性的。简而言之,那些能突出职场适应能力或提升就业能力的表现和行为应该要被奖励,而造成团队不良影响或不利于职业化素养建立的行为或习惯应该被惩罚。这就需要重新审视和评估现行笼统的强调模拟企业的团队绩效(以经营绩效为主导指标)和个人绩效(以个人报告等文档完成为主导指标)的学生考评体系。
  优化学生考评指标,将有利于职场适应与提升的价值观全面导入考评体系,构建态度、能力、知识三位一体的考核体系,并将个人岗位工作表现及其在团队工作中的价值转化为个人对企业的贡献度,贡献度最终与学生期末成绩挂钩。具体的,则可以在态度模块里着重设置协同工作、责任感、勤奋度、纪律性等维度;在能力模块里主要设置业务技能、学习能力、处理能力、创新创意能力等维度;在知识模块里主要设置仿真规则理解度、专业知识等维度。
  此外,还需引入模拟企业与个人信用评价参数,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参照值。总体而言,学生考评指标和体系的制定,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建立并强化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以及职业行为习惯,因为此三者是职业素养最根基的部分,相较于职业技能而言,它们的习得与建立耗时更长也更艰难,对学生完成职场适应和积极转变的意义也更大。
  充分利用案例分享与探讨手段,引导学生以例为鉴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性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教学方式,完全可以被应用到校内综合仿真实训教学与指导过程中。将案例教学引入实训指导中,需要着重考虑如何进行案例选取,何时进行案例分享,以及在案例分享中如何引导学生探讨与反思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1)案例的选取应以平台学生和团队案例为主要案例来源,指导教师在日常指导中应仔细观察学生和团队,并鼓励具有典型性特征或表现的学生或团队进行案例现身说法与分享,收集他们的案例建立自身案例库。因为这样的案例比真实企业案例更接实训“地气”,能使学生感受更直观,对学生的借鉴意义更为真实,对其触动也更大。
  2)案例分享的时间安排应分阶段,不同阶段的案例主题应配合阶段性目的。如在学生参与仿真实训的前期,组织案例分享的内容和主题应以引导学生认识仿真实训全貌和仿真实训意义为主,帮助学生做好进入模拟职场的心理准备,建立起合理的心理预期;在实训一周后,当学生对团队工作和规章制度有一定体会,这时分享的案例内容应以引导学生融入团队工作、积极主动沟通以及时间管理为主,协助学生建立更为积极、主动、高效等工作理念;而在模拟运营的年度总结中则可以分享有利于引导学生团队持续经营、理性经营、自主解决问题等观念的案例,并鼓励学生对案例进行探讨,分享对案例的看法和自己的反思;在实训后期则可以鼓励当期学生或团队现身说法,以自身为案例,并鼓励其他学生或团队就案例展开讨论甚至辩论。
  3)指导教师也应建立起“从知识的个体占有到知识的共同建构”的知识观、“互联式平等伙伴”的师生观以及“开放式的合作对话”的教学观[1],在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享与探讨时启发学生重新思考知识,重构价值观,重视学习的内涵,并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协商与尊重,在沟通中学会认同与理解。
  4 结语
  从校内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的功能与特点出发,结合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实训参与学生的特殊性,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塑造模拟化社会与职场,重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让学生在实训中感受到学校与职场的区别,体验到职场对个人素养、态度、能力和知识的基础性要求,有利于学生重新审视校园与职场的差异,甚至重构价值观,对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及缩短学生职场适应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新平,冯晓敏.重思案例教学的知识观、师生观与教学观[J].高等教育研究,2015(11):64-68.
  项目来源:广东省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人文社科)“‘三型’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下的经管类跨专业综合仿真实习教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6WQNCX207)。
  作者:陶丹艳,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营销(5113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362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