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许丹

  摘要:《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心理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也是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重要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暴露出课程内容枯燥、学生抵触情绪强、教学效果差等问题,作者根据自我决定理论提出了一套以提升自主感、胜任感和连结感为出发点的教学改革方案,并就改革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心理学研究方法;自我决定理论;自主感;胜任感;连结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3-0093-03
   《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是教育部“心理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认定的心理学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也是各院校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心理学的发展与研究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而心理学研究的水平又取决于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在架构心理学专业学生合理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其理论性表现在,学生将在这门课上系统地了解心理学研究中实证研究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国内外心理科学研究的动态;其应用性则表现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对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能力,能够开展心理学研究,具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本课程还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精神、拓展专业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提升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随着我国心理学领域人才培养和学生数量的迅速增长,对研究方法的系统学习与训练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质量对于提高心理學科研水平、发展和完善心理学知识体系、促进心理学理论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笔者自2011年起承担应用心理学本科生《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前三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如下问题:
  1.课程——内容枯燥。作为一门方法类基础课程,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实验心理学几门课程是心理学专业学生“最头疼”的课程,因为该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远不如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课程内容贴近生活,生动有趣。课程中又充斥着大量公式和数字,这对于报考心理学专业对人感兴趣的学生来说,有些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此外,该课程又以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和实验心理学为基础,是对这些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通常学生对这三门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好,因此学起研究方法来就显得更加吃力。
  2.学生——抵触心理。除了学生没兴趣,学起来吃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对研究方法课程存在不少误解,最常见的就是从字面上去理解研究方法,认为研究方法只有做学术搞科研才会用到,若不读研究生,将来不从事科研工作,则根本没必要学习这门课程,即使学了也派不上什么用场,即“研究方法无用论”。这样的错误观念导致学生在学习心理学研究方法之初,看到课名时便心生抵触,丧失好奇心和学习热情,迫于培养计划要求不得不学,这也为课程教学工作增加了障碍。
  3.效果——学完不会用。高年级的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常有这样的困惑,在学习了专业基础课程后,迫切希望学以致用,用专业知识答疑解惑,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却又不知该从何下手。尤其在当前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从校级到省级再到国家级的各种创新项目层出不穷,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愈来越多,热情高涨,渴望通过这些途径来展现自己、证明自己,但却无从下手。尽管关于心理学研究整个过程的知识在研究方法课程上都讲过,许多学生在面对创新项目和毕业论文时仍旧没有头绪,不知道该从哪入手,也不知道该怎么做。[1,2]这种无力感不仅是学生面临的真实困境,更是对研究方法课程授课教师的巨大打击。可见,具备了相关知识并不代表同时具备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教学改革设计
  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只有让学生感到自己需要这门课程的知识,并清楚知道学了之后有何用处及如何使用,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教师讲授的内容才能被有效地接收、吸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以自我决定理论为指导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
  自我决定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由心理学家E.Deci和R.Ryan提出的关于人类动机的理论。该理论将人类行为的动机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关注于如何提升人类与生俱来的成长倾向,当一个人的行为是自我驱动和自我决定的,他/她的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会因此而提升。而三种基本心理需求(Basic Psychological Need)的满足则是人类行为最重要的内部动机,包括自主感(autonomy)、胜任感(competence)和连结感(relatedness),自主感是指当人们感觉到他们自身行为出现的原因,即他们感到在达成任务过程中完全能够听凭自己的意愿,而不受外界环境和他人所左右的一种心理需要。胜任感出现在个体感到自我行为有效性的情境中,是个体承担并掌握具有挑战性任务时体验到的一种感受。连结感主要出现在个体感觉到与他人互动联系并理解他人的过程中,包括团队合作与人际社交。[3]
  结合自我决定理论中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笔者重新调整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设计了服务于毕业论文,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改革思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一学期内合作完成一项独立的心理学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
  (一)提升自主感
  课程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设计以提升学生的自主感。
  1.调整课程目标,挖掘学生需求。在原课程目标——掌握心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科研精神和科学思维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新目标——服务于毕业论文,将研究方法课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一次提前演练,除了要完成一项独立研究撰写论文,还要完成本校对毕业论文过程考核的各项要求,如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即“三大件”,所有文档的格式要求也与本校毕业论文写作规范一致。因为毕业论文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当学生知道本课程的知识是他们做毕业论文时需要用的,本课程的演练可以帮助他们熟悉毕业论文的流程和要求,更加轻松地面对毕业环节,就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学生也更愿意配合老师完成课程作业。   2.改革教学方法,鼓励自主选题。在课程中引入了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项目为主线的一种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学习,师生双方通过共同完成一个项目来进行的教学活动。[4]它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5]不论是笔者前三年的教学经验还是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都表明,传统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在本课程中的授课效果非常差,不仅学生的掌握情况不好,而且无法学以致用。[6-8]有学者提出,项目教学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7,9,10]尽管项目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方法已经赋予了学生更多的主体性和掌控权,但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自主性需求,在项目研究课题的选取上也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选择研究主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热情,使他们的研究项目不只是为了完成课程考核,更是为了解答自己内心的疑惑。
  (二)提升胜任感
  项目教学除了具有使课堂讲授的陈述性知识得到及时实践,将有限的教学时间加倍,把科学研究的零散知识整合到一起,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使教学内容获得更深层次加工,有助于知识的内化和吸收,学习效果好,不易遗忘的优点,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胜任感。独立完成一项心理学研究并撰写一篇研究报告对于任何一名本科生来说都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工作,尤其对于从未参与过科学研究的学生来说,其难免会有畏难情绪,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不自信。但是,当要求学生完成的是一个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性任务,让学生随着课程进度,分别完成相对应的研究项目各步骤:包括提出研究问题、查阅相关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提出研究假设、选择研究方法、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分析研究数据和完成研究报告,就把一项科学研究分解成了每周要做的阶段性任务,每个任务不仅明确具体,而且与课程内容相对应,学生做起来更有信心。在完成每个阶段性任务的过程中又能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和反馈,学生也更容易发展出对科学研究的胜任感。这就如同夜晚登山一样,当登山者看不到山頂,也不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与山顶的距离时,会更专注于脚下的路,一步一个台阶努力前行,不知不觉也就到了山顶。有些时候,阻碍我们成功的并非能力不足,而是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不够。
  (三)提升连结感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项目任务可谓一举多得。对于学生来说既分解了工作量,降低了任务难度,又能通过讨论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还强化了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与联系。长达一个学期高密度的课堂上下交流和讨论,对于增进学生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归属感都富有成效。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已证实,在相互依赖追求共同目标且地位平等的情境下,频繁的非正式人际接触可以有效降低成员间的偏见,促进群体凝聚力的形成。[11]项目任务的指导和反馈也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在增进了解之余,也增加了对彼此和课程的认可。团队合作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冲突解决能力、倾听和理解能力,这些能力也是学生未来步入职场必备的基本职业能力;良好的小组氛围对于任务的顺利开展和完成至关重要,[12]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是学生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满足了他们对关系的需求,提升了幸福感和满意度。
  三、教学改革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在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笔者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在不断摸索的基础上,逐渐找到了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 课时紧张,引入翻转课堂
  在教学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发现,教师除了要讲授课程内容,还要对学生的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反馈和指导,这使得原本很饱满的课堂教学时间变得更加紧张,而将项目指导完全放在课后进行又不利于学生之间的观察学习和互相借鉴。因此,在经过几轮教学尝试和摸索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理想的解决办法,就是引入翻转课堂,将部分内容简单、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录成短视频,上传到课程网络平台上(如:文献检索),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学,并完成相应的项目任务,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常暴露了教学当中的不足和理解上的偏差。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有针对性地解答,这样既可以解决课时紧张的问题,又可以确保教学内容被学生准确接受并正确运用。
  (二) 选题广泛,建立教学团队
  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虽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却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因为授课教师不可能对心理学中的每一个研究领域或每一种研究方法都了如指掌,而学生的选题五花八门,在过去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学生选取的主题或文献中会出现一些新兴的研究方法或技术,如日常经验取样(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基于主体建模(Agent-based modeling)等,研究内容更是涵盖了从认知心理学到社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授课教师不仅要持续学习新知识,还要了解心理学研究的新方法和新动态。为了使学生获得最专业的指导,仅靠一名教师是无法胜任的,要鼓励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选题,由最熟悉或擅长该领域或方法的教师提供指导,并在此基础上孵化各级各类学生创新项目。当然,多位教师的参与和教学团队的组建也需要所在院系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综上,在《心理学研究法方法》课程中开展服务于毕业论文的学生自主选题合作式项目教学改革,能够同时满足学生的自主、胜任和关系三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善教学效果。同时,为了与新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相匹配,在考核方式上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在加强过程性评价的同时,还要采用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尊重和调动学生的自主性,避免小组合作中的责任扩散和“搭便车”现象。
  参考文献:
  [1]郑信军.研究方法类课程教学的几个问题探析——以《心理学研究方法》为例[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5):109-111.
  [2]周云,刘建平.以提高专业技能为落脚点培养应用型人才——心理学研究方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24):188-189.
  [3]陈巍,方义桂.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教学设计观[J].现代教育论丛,2008,(5):19-22.
  [4]李妍.项目化教学在发展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0,(12):91-92.
  [5]胡庆芳.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6]雷鸣,吴顺领,陈华,等.关于《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45):218-220.
  [7]王江洋.多元实践教学方式在《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9(4):146-149.
  [8]孙岩,陈昕彤,徐真真,等.《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48):130-131.
  [9]谭红秀.改革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培养科研创新人才[J].科教文汇,2016,(3):136-137.
  [10]庞爱莲.研究方法类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以“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6):58-59.
  [11]阿伦森,等.社会心理学[M].第五版,中文第二版.侯玉波,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391-395.
  [12]杨翠蓉,邵爱国,韦洪涛.基于问题的有效合作学习的实现——“心理学研究方法”教学改革的探索[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3):78-8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397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