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咨询案例报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邹艳荣

  摘要:本案例中求助者因舍友关系不和而产生的紧张、焦虑情绪是由认知上存在的错误观念引起的。咨詢师在咨询过程中通过与来访者的协商,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咨询,通过6次心理咨询后,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得以缓解,社交适应能力提高。
  关键词:人际交往;一般心理问题;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4-0085-02
   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王某,女,20岁,身高1.61米,某高职院校理工科大二学生,未婚,体态正常,发育良好,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亲,46岁,本科,机关单位领导;母亲,43岁,本科,事业单位职员,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生活和睦。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因舍友关系不和而紧张、焦虑两周。
  2.个人陈述。“我们宿舍6个人,每个人生活习惯不一样。上周日早上我要参加考试,在周六晚上熄灯后,我用台灯看书,她觉得影响了她,就说早点儿睡觉,我就关了灯。第二天早上,她起得特别早,而且洗刷时把水龙头开得特别大,还播放手机里的音乐,声音非常大,影响了我休息,我想她肯定是在报复我,就说我一会儿去考试,想多睡一下,让她小点声。她就很冒火地和我吵起来。当时我也没觉得什么。但是,当我考试回来后,她们几个都不理我。而且她还和一个以前关系不好的宿舍女孩成了好朋友。我自己觉得很委屈,心理不平衡,突然之间感觉被孤立了。为此,这两周心情一直不好,焦虑、紧张、烦躁、经常失眠、无法安心学习,我渴望能够像以前那样大家有说有笑,希望能得到您的帮助。”
  三、个人成长史
  王某出生在城市,独生女,出生后身体较健康。由于父母经常上班,没有时间照顾她,所以童年是在乡下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身边的小朋友不多。七岁回城里上小学,由于不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曾被同学欺负过,因此发奋学习,虽然学习成绩优秀但同学关系一般。初中时把精力都用在学习上,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成绩非常优秀,没有几个知心朋友,但在老师、父母眼中她是一个好孩子。高中时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发现自己朋友太少,就尽量主动和同学交往,这样高中的朋友还比较多。现在上大学后,高中朋友很少联系了,关系也淡了,自己觉得朋友没有什么意思,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知心朋友。
  四、观察和收集到的其他资料
  (一)咨询师的观察及了解
  求助者身体和智力发育正常,讲话声音清晰,情绪低落,意识清楚,言语流利,无幻觉、妄想,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精神状态:感知觉良好,情绪略显低落,逻辑思维清晰,情感表达一致,人格完整。身体状态:近两周睡眠不好,经常失眠。社会功能:平日能按时上课,与同学能和睦相处,能主动参加学校活动,但近来学习效率比较低,学习成绩下降。
  (二)其他资料
  1.心理测验结果。为了进一步了解求助者,征得求助者同意后,进行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验,测验结果如下。
  此测验结果显示,该求助者SCL-90的总分为164分,阳性项目数为47项,达到筛选阳性的临界值,有2个因子呈阳性:人际关系、焦虑因子分均高于常模。SAS测验结果:57分,据中国常模结果提示为轻度焦虑;EPQ测验结果:P:65;E:40.9;N:62。
  2.辅导员及同学反映情况。求助者整体较优秀,性格内向,做事稳重认真,学习成绩中上,同学之间的关系一般,近两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学习主动性降低,成绩下降。
  五、评估与诊断
  (一)评估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学习成绩中上,可推断其智力水平正常;性格偏内向,对自己要求严格,因舍友关系不和出现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有较强的自知力和求治欲望,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无精神障碍,属正常心理咨询范围。
  (二)诊断及诊断依据
  1.诊断:对该求助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属人际关系紧张。
  2.诊断依据。(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自知力完整,主动就医,并且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排除精神病。(2)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紧张、焦虑、烦躁、失眠等症状。病程只有两个星期,社会功能没有造成严重影响,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3)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一周前发生的,内容只局限于宿舍,尚未泛化,反应不强烈,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因此,可以将该求助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六、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
  (一)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改变该求助者焦虑、紧张情绪和人际交往状况,使其心理测验结果恢复正常水平;平衡该求助者的内心不满,纠正其负性情绪和错误认知。
  2.最终目标:帮助求助者缓和宿舍矛盾,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二)咨询方案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行为疗法。
  2.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将书面打印的双方权利和义务交求助者一份,求助者若有疑问,可以随时提出。
  3.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50分钟,共6次。
  七、咨询过程
  (一)咨询阶段
  整个咨询分为心理评估和诊断、咨询、巩固与结束三个阶段。
  (二)具体咨询过程
  1.第1次咨询。任务:收集资料,建立咨询关系,确定咨询目标。方法:具体化、开放性提问、倾听、内容反应。过程:填写咨询登记表;建立咨询关系,确定咨询目标;收集临床资料;经双方协商,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原理。
  2.第2次咨询。任务:让学生发现自己思维过程中不合理的地方。方法: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提问和自我审查技术。过程:咨询师将话题引入某个具体情境,求助者产生相应情绪体验,通过提问、自我审查以及这两种技术的结合使用让求助者意识到自己对舍友第二天早上放音乐一事的思维存在不合理认知。
  3.第3次咨询。任务:纠正核心错误观念。方法:语义分析技术。过程:对求助者错误的自我概念进行语义分析,引导求助者把代表她深层错误观念的无意义句子转变成具体的、有特定意义的句子,使她学会把“我”分解为一些特定的标准来进行评价,并在一定的社会参照下来评价它们。
  4.第4次咨询。任务:通过行为矫正技术,进一步改变认知。方法:梯级任务作业。过程:当求助者出现愉快情绪及时给予肯定和强化,促使她产生更多的愉快情绪;针对求助者的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采用梯级任务作业技术让她体验到成功,引起愉快情绪。
  5.第5—6次咨询。任务:巩固咨询效果,结束咨询。方法:会谈。过程:求助者回顾咨询中的主要问题;咨询师帮助求助者巩固咨询效果,进行结束性咨询。
  八、咨询效果的评估
  1.求助者反映:心情基本调整好了,和舍友关系恢复融洽,已经阅读人际交往资料,开始学习人际交往技巧。
  2.求助者身边同学反映:求助者变得比以前开朗多了,回宿舍后主动和大家打招呼、沟通。
  3.咨询师的评定:明显感觉到求助者情绪稳定了。
  4.测验结果:SCL-90测验结果:总分为110分,10个因子如下。
  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值恢复到了正常,达到了预期效果。
  SAS测验结果:46分,结果在正常范围之内。
  EPQ测验结果:P:56;E:40.2;N:55。
  测验结果表明求助者已无明显不良反应,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治疗[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
  [2]许又新,吕秋云.现代心理治疗手册[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
  [3]王登峰,谢东.心理治疗的理论技术[M].北京时代文化出版社,199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01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