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英语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关键取决于教师能否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多表扬学生,让学生对英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应当多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设计生动活泼,互动性较强的语言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应当合理开发及积极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应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教师应当多关心学生,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眼中可敬的师长,在生活中更是学生心里亲密的朋友。
  关键词: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说过:“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动机、态度、好奇心以及情感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外英语教学理论界所倡导的一些教学法都非常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英语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关键取决于教师能否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笔者根据多年来的从教经验,总结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的一些心得。
  一、教师应当多表扬学生,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感并且树立自信心。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渴望得到肯定,希望获得关注,愿意被人表扬的。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缺少成功感和自信心很不利于学生对目标语言的学习。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要学生达到“乐学”的境界,必须要使他们先使他们获得成功感。追求成功是人的天性,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也能使学生感到快乐,更是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学生要在学习中获得发展,取得成功,首先得充满自信心。自信心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教师应当尽量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设计生动活泼,互动性较强的语言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会探索、会学习、会运用英语。因此,我们要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融视、听、说于一体的语言环境,运用情景教学。在我国学生学英语中,最缺少的就是一个语言氛围和语言环境,很多学生想表达可是因为环境不同,周围的条件不允许,所以有一种话到嘴边,羞于开口的情况。而英语课堂正是进行语言传授和语言交际的平台,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了解语言文化的主要途径。一个成功的英语课堂,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语言的魅力,有想要说英语的欲望并能给学生提供说的条件和机会,从而提高英語的听说能力。因此,作为一个教者,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学习情景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师应当合理开发及积极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
   多媒体教学是计算机技术和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资源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种媒体的手段,多种类型的平台和多方位的空间。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校条件和学生实际情况积极合理的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现代教学技术。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创造性的利用黑板,白板,卡片,简笔画,教学挂图,模型,实物等传统媒体,同时积极使用音像,多媒体以及网络等现代教学资源。还可以利用广播电视,英语报刊杂志,图书馆等多种资源,提供有利于学生观察,模仿,尝试,体验真实语言的语境,让教学内容形式与过程更为直观生动形象,使英语教学更好地体现真实性和交际性特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多种媒体引入英语课堂,是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和必然要求。多媒体利用视、听、说,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性刺激信息,有利于学生注意力保持。同时,精彩的多媒体课件也能激发学生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思维想象,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掌握和运用知识。
  无论什么方法,离开了学生的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教学都不会取得理想的成绩。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的首条金科玉律。”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就不能从思想,学习,生活上全面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也就不能很好的教育学生。所以我们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总之,教师要经常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激发和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保证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最大的热情投入英语学习之中,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
  [2]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施方良主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45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