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人际关系引导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韩莹

  摘 要: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氛围、心理健康,以及未来的就业。文章分析高职院校人际关系相关课程及高职生人际关系现状,探索切实可行的高职生人际关系引导方案。
  关键词:高职生;人际关系;心理素质;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1;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35-0009-02
  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新时代。人才的培养标准,也有了更加多元化的要求。
  人际关系一词是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率先提出的,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约创立了人际关系论。于是,关于人际关系的研究,也在各国相继展开。随着各领域对人际关系这一概念研究的不断拓展,不同学科对人际关系也有着自己的定义。例如:从社会学中的社会关系角度考虑,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从行为学角度分析,人际关系是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行为关系;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究,人际关系是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关于人际关系的详细阐述,我国学者刘晓新这样认为:人际沟通是人际交往活动的起点与手段,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与行为的互动,而人际关系则是人们在人际交往后情感上产生的一种结果,进而积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人是社会性群居动物,离不开周围的关系和周边的支持,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受着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高职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又影响着学生在校的生活氛围、心理健康,以及未来的就业。目前,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并没有系统的人际关系引导方案,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非常容易忽略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这导致学生学习情绪不高,成績得不到提高。高职生的心理处于半成熟状态,内心比较脆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塑造期,容易受周围人情绪和观念的影响,缺乏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高职生常见的人际关系问题主要存在于师生、同学和家庭中,如因学业困扰而产生自卑心理,得不到肯定而产生逆反心态,从而回避人际交往,缺乏主动和积极的交往情绪,不重视自身素质的培养,存在混文凭的心态。
  一、高职院校人际关系相关课程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包含人际关系引导的课程,主要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在上个世纪末已有雏形,自2011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通知后,各高校纷纷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于大学生心理教育教学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并日渐壮大。
  高职院校目前开设的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针对不同专业开设的有“护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旅游心理学”等课程,旨在为学生日后就业提供良好的心理认知和人际关系基础。但需要重视的是,高职院校心理教育课堂的教学模式大同小异,存在感不强,通常集中于一个学期,课时量较少,大多采用合班的教学模式,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同时,学生对心理问题及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不关注,这是当前心理教育需要改善和调整的方向。
  二、高职生人际关系现状
  高职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学生结构来看,高职生群体庞大,年龄偏小,不具备成熟的心智和独立完善的人格。高职生的人际关系问题通常是中学阶段心理健康问题的延续或延迟表现,与之前未能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有关。传统的思想观念使他们认为高职生的社会地位较低,入学后无所适从,造成心理失调,所以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低年级学生的心理适应性教育。二级学院的护理、会计专业大都以女生为主,其余技工类专业以男生为主,存在男女比例失衡现象,这导致学生与异性交往较少,缺乏形成完善人格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孤独感和渴望获得异性友谊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这也使得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从在校时间看,在三年的学习时间里,专业课学习和实习几乎占据全部的学习时间。心理教育相关课程作为大课,多个班级共同上课,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位学生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让最有效的引导学生人际交往的课堂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匆匆过客”。在实习阶段,学生对行业和职业缺乏了解,同学间的竞争关系、复杂的工作环境等,都会引发学生的人际关系压力。
  三、高职生人际关系引导方案
  要解决高职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院校、高职生、家庭、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准确掌握高职生人际交往的现状,总结其人际交往的特点;深入分析高职生人际交往的问题,找准其人际交往出现问题的原因;结合新形势下广大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制定切实有效的解决对策。
  本研究以“引导”为切入点,结合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这一群体的心理特点和人际交往问题,结合相关心理学知识,以行为测量、个案研究、控制变量组、期望效应等为研究手段,让学生从意识、认知上有明确认识,让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所提高、人际交往行为有所改善。本研究从心理课堂教学方法上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引导进行科学的指导,不再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是从根源上改善学生的认知,并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为高职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相应理论和实践指导,真正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让校园人际关系氛围融洽,让学生的身心得到长足而深远的发展。
  1.优化教学内容
  要以高职院校心理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各专业特性,遵循二级学院学生的群体特点,调整教学内容,让学习内容具有实效性和延伸性。在心理教育课堂上教师应介绍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包括人际关系的含义和本质,人际关系的特点、结构和类型,人际关系的功能等。教学内容的优化,能够让大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和学习沟通的重要意义。   2.优化课程设置
  要遵循教育部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的课时要求,每周有不少于2课时的授课量,根据学期的专业课教学内容,调整心理课的教学方向,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培养高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心理成熟度和个人发展状况也处于不同的层面及水平,对人际交往的内容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学校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设置不同的人际交往课程。
  3.专业课教学渗透
  教师要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际关系引导。例如,“护理学基础”“老年护理学”等课程都是与人际交往结合密切的课程,专业课教师在普及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如何与别人沟通,掌握沟通者心理、对话技巧等,将人际关系引导融入日常教学中。通过对人际交往与多种学科的延伸学习,如学习人际关系与心理学、社会学、成功学等,学生可以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认识和了解人际交往。
  4.引导教学提升职业匹配度
  高职护理专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在人际关系引导过程中需要突出其职业特点,从对职业的认知,到角色转变的心理调适、易出现的人际问题等方面都要着重进行引导。教师可以通过体验式游戏和情景剧等,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人际交往中的真实感受,最终在情境中感受和运用人际交往能力,体会整个过程中的内心感受。
  5.构建多方评价体系
  对人际关系引导的结果,要有相应的多方评价体系。由学生自评、教师和实习单位组成的多方评价体系,能够让评价结果更具参考价值,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性格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整个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共同营造平等、和谐、愉快的校园氛围。
  人际关系的引导不应该局限于心理课堂,还应当贯穿于全方位育人的整个过程中,渗透于各门課程教学中。不仅仅是心理教师,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成为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和思想变化,并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让学生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意识到心理健康对学业、人际关系、人格等各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而帮助高职生形成健康的心态。
  参考文献:
  [1]陈秀兰.高职院校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及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7).
  [2]叶健健.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及引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3]陈桂霞,张晓华.高职院校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1(12).
  [4]宋井林.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796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