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形势下本科《土壤学》教学改革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土壤学》对于林学学科学生重要性的基础上,从林学实用性出发分析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土壤学》教学的有效途径。对现行《土壤学》教学模式改革提出几项建议,以期对新时代背景下《土壤学》教学创新有一定的帮助,能从多方面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对《土壤学》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土壤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1-0089-02
   一、新形势下《土壤学》教学现状
  1.知识点内容松散。《土壤学》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1)地质学基础知识,主要讲解造岩矿物和岩石,岩石风化和风化产物,为理解它们与土壤形成、类型、剖面形态和理化性质的关系及其对林木生长的影响打下基础;(2)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是有关土壤的物质组成、理化性质及各个肥力要素状况的综合说明,着重于基本概念、影响因子、相互关系及其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分析;(3)肥料与施肥技术,主要包括肥料种类与性质,林木的矿质营养特性,林木施肥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按照教材的设置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分别讲解各个知识点,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在实际应用时,不能把知识点融会贯通独立分析。
  2.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中,理论课程通常以“PPT+讲授”为主,实验课程也大都是任课教师提前准备好材料按部就班操作。教学过程中,仅有少数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互动,绝大多数学生则处于“课堂上玩手机、打瞌睡,课下打游戏、看连续剧”的状态,很难形成良性循环的教学氛围。这种“隐性逃课”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任课教师必须努力寻找改变这种被动教学倾向的方法[1]。
  3.忽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土壤学》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课程,其中理论学时远大于实验学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以理论教学为主;而实验教学时考虑到学时较短、用到浓酸浓碱等危险化学药品等因素,教师一般会提前准备好要用到的器皿、试剂和仪器等,有时甚至准备好实验“半成品”,学生仅需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步骤机械照搬,这极大地减少了学生动手的机会,无法锻炼其动手能力,也导致学生无法深恶认识《土壤学》相关分析在林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性。
  二、《土壤学》教学改革方案
  1.做好课前准备,让学生体验课程之美。纯粹的理论知识往往比较深奥,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备课时应当侧重语言组织和生动精美课件的运用。例如,在讲授土壤肥力高低的判断标准时,先给学生展示一张颜色呈黑褐色、植物生长茂盛的图片与另外一张岩石裸露、植物长势较弱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哪种土壤肥力较高。经过五分钟资料查询和讨论,他们一致认为应该是植物生长茂盛的土壤较为肥沃,主要原因就是觉得图片上的植物长势良好。此时,引入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概念,并举例说明:尽管我国北方土壤,尤其是东北黑土,其有机质、矿质元素含量及土壤性质等方面均优于南方土壤,但我国龙井、碧螺春等名茶却都产自南方,这主要就是因为茶树有喜酸耐铝的生态要求,而南方高温多雨,土壤盐基离子大量淋失,铁铝富集,土壤通常呈酸性,土壤所提供的生态性质与植物的生态要求一致,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就此引入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土壤肥不肥沃是针对植物而言的,应从植物的生态要求出发来认识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如果植物的生态要求和土壤所能提供的生态性质不一致,即使土壤具有丰富的物质和能量,植物也不能利用或利用很少。在教学过程中这种对比性的课件结合在震撼学生视觉的同时,引领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2]
  2.完善课程教学模式,实施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课堂提问是其中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在《土壤学》教学中,安排学生自由组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和实验操作。安排3—5人为一组,每组选择一位组长[3]。例如,在《土壤学》教学中出现的第一个专业名词就是土壤,其定义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因子(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体,能够生产植物收获(功能)的陆地疏松表层(位置)。在讲解该概念后,预留一个“海底污泥是不是土壤”的半开放性讨论话题,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查阅文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第二次课时抽取3—4组学生自由发表讨论结果并分析给出该结果的原因,允许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学生发表观点的积极性很高,也能从概念涉及的内容来分析支持自己认为的污泥是土壤或者不是土壤的观点。之后,引导学生从污泥是由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能生长植物(海草等),但是被海水覆盖,因此目前不属于我们林学研究的土壤,但是经过地壳运动,海水退却露出水面后就属于真正的土壤等角度分析。经过引导,学生有所领悟、有所收获,获得满足感和更充足的自信心。
  3.转变教师角色,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负责课堂教学,很少关注学生的课外学习。但是在信息时代高度发展的今天,《土壤学》教学应当顺应时代变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相处的方式,“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思考、探索和发现”[4]。
  翻转课堂就是一种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式,实现传统教学中师生角色的翻转[5-6]。这种课堂形式主要是通过传到网上的授课视频,可供学生在家学习,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对遇到的问题寻求解答,这种授课方式收到了广泛的关注[7-8]。《土壤学》课程体系庞大,涉及面广泛,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如慕课和微课等作为重要的辅助教学工具。例如,讲到土壤养分,特别是与人类生活环境、质量息息相关的土壤氮素循环,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枯燥,学生对抽象的概念缺乏兴趣。此时可以将氮素循环的过程通过动漫、动画+教师讲解的方式制作成10分钟左右的微课程。其教学内容精练,仅涉及土壤氮素循环这个知识点,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空余时间来自主学习,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对遇到的问题寻求解答教师,这种教学方式就符合翻转课堂的本质[9]。
  三、结语
  《土壤学》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针对当前林学学科相关专业的《土壤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破解,立足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和《土壤学》相结合的原则,从优化课件、课堂教学方法、授课方式等进行探讨式改革。在《土壤学》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深入创新,适应科技发展,积极引入微课、慕课等现代教育技术,改良教学方法,引入探究式教学法,调动学生在《土壤学》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馨.移动互动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18):147-148.
  [2]刘桂芬.浅议如何让学生体验《土壤学》课程之美[J].科技创新导报,2011,(17):178.
  [3]查同剛,聂立水,王海燕,等.教师在专题式实验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基于“土壤学”课程实验教学[J].中国林业教育,2017,35(3):23-27.
  [4]冯曼.高等数学课程在工科专业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6,16(71):45-46.
  [5]刘勇,胡进.翻转课堂的实施步骤及其有序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6,(2):56-58.
  [6]郑君芳,贺俊崎.“微课”与“翻转课堂”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的初步探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4,(11):71-73.
  [7]曾明星,周清平,蔡国民,等.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102-108.
  [8]李洪源.我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36(12):154-156.
  [9]孙飞龙,孙先锋,王晓军,等.“分子生物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7,(8):44-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91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