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挖掘“语用”训练点发展言语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用,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故而教学的核心价值应聚焦到最具个性、最为核心的语文元素上,语文课堂最重要的作用是给学生创设言语实践的机会和平台,进而发展言语能力。
  关键词:语用;言语实践;言语能力
  课标中短短几百字的“前言”,十多次提到了“语言文字运用”,并且将其作为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要素,所以,语文教育无论如何改革,无论教材如何改换,语用思想和语用实践始终是不能缺位的,只有“运用”,才能突出语文内在的质的规定性。语用,是语文教学的本然。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语用”训练点,以言语的实践为最基本的方法,发展言语能力。
  一、 立足文本,模仿练笔习得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练笔的最便捷途径是借鉴课文的语言形式让学生掌握写法,迁移于语言表达实践。对于文本出现的经典语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模仿练笔中,内化独特的语言形式,习得方法,使课堂阅读得到一定延伸。
  如《少年旅行队》一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明亮的阳光在喊他们,窗外的小鸟在喊他们,喊他们到田野里去,到山林里去,到生活里去……”为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表达这句话?笔者做了这样的指导:这两句话有两个对句组成,前半句写谁在召唤,后半句写召唤到哪里去。这句话表达了旅行队队员向往大自然的美好愿望,但不是从队员“我们”的角度说,而是从阳光、小鸟的角度说,更增强了旅行队员们时不我待的迫切性。经点拨后,学生思路拓宽了,表现出很强的语言智慧。有说“明亮的阳光和窗外的小鸟都在召唤他们到田野里去,到山林里去,到生活里去……”有說“阳光多么明亮,听小鸟在呼唤,他们要到田野里去,到山林里去,到生活里去……”有说“到田野里去吧,到山林里去吧,到生活里去吧,阳光在喊他们,小鸟在喊他们。”也有说“他们听见阳光和小鸟都在呼唤自己到田野、山林、生活里去旅行”……在训练中,学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语言,获取语言表达的多样性,提升言语智慧,又积累语言经验,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再如教学诗歌《微笑》,让学生回忆自己给予或接受微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经历,同桌交流后相机指导学生把一个故事提炼成一个诗句,仿照文本表达方式进行仿写:(有了它,;它使;它是;它为;它有如。);再把学生的创作连起来读一读(有了它,友谊天长地久;它使受挫者信心倍增;它使恼怒者怒火顿消;它使失败者勇气倍增;它使朋友间的误会冰消雪融;它是师者对学生的宽容;它为远行者送去祝福;它使失败者重燃自信的火苗;它使悲伤者重绽笑容;它是母爱那无言的温暖——)。在模仿、实践中,学生集体创作了这首小诗,虽然语言稚嫩了点,但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个性化的言语实践,并在实践中表达了对微笑神奇魅力的理解,收到了学习语言,使用语言的功效。
  二、 注重体验,多方实践感悟语言
  实践是主动的、有挑战性的。对于阅读教学而言,语言形式的“秘密”是语文课本中最大的宝藏。言语实践,应该成为挖掘“宝藏”的锄头,帮助学生体会言语的表达效果。
  (一) 深层研读
  如对《穷人》第二部分的学习,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部分内容,把特别想读给大家听的话划下来,想想能从中读懂什么。”
  在班际交流时,绝大多数学生特别想把第九自然段读给大家听,我又趁热打铁,设计了另一个问题:“让我们走进桑娜的内心,大胆想象,把省略号省去的内容补充出来,以小组为单位,每组研究一题,看哪组最能替桑娜说出心里话。”
  这样,把更多的时间归还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珍视学生的生命发展。学生主动积极地读书、讨论、合作、探究,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 质难解疑
  如对《穷人》第三部分的学习,我让学生自读后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思维活跃,自读后提出不少有价值的问题。
  生1:为什么渔夫的脸变得严肃、忧虑?他在想什么?
  生2:“是个问题”指什么问题?
  生3:为什么用“熬”字?
  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边读边悟,在自悟中理解,做到能悟则悟,不能悟则生疑,能生疑则质疑,能质疑则解疑。在解疑中,老师扮演了学生战胜困难的鼓励者、讨论探究的合作者、发表独特见解的支持者这一角色,从学生出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让学生悟出自己的“哈姆雷特”,让生命充满阅读的喜悦!
  (三) 激情诵读
  叶圣陶先生说,“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教学中对文中内涵深刻的重点句段,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不断揣摩,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进课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品产生共鸣。
  如《和时间赛跑》第四自然段语言清新,平凡中饱含深情,细细咀嚼,让人口舌生香。可在教学爸爸说的话时,运用“三读法”。
  “一读”:初步感悟,唤起情感。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在读后的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了“昨天、童年、一生”,随着时间的流逝,昨天“消逝了”,童年“消逝了”,外祖母的一生“消逝了”,“永远不会回来”,(我将“昨天、童年、一生”擦掉换成“永远不会回来”)学生对时间的无情流逝的感受顿时被激发出来,从而感受到珍惜时间的意义。
  “二读”:品词析句,升华情感。可将爸爸的话改为诗的形式出现,师范读,以情激情。再将“永远”“再”“也”“了”这几个字去掉进行对比朗读,叶圣陶曾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通过对比朗读,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到作者用词的精妙。学生情随读动,理随读明。
  “三读”:入情入境,和谐共鸣。在仿写后,再让学生读爸爸的话,这时学生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效果。正因为老师的朗读指导有策略,有层次,因此学生每读一次,对文本的理解也逐渐由浅入深,读出不同的感受,情感也层层深厚的。课堂上情动言发,书声琅琅,师生共同体验了语文震撼人心的特殊魅力。   (四) 标点补白
  郭沫若先生说过:“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教学中要把目光聚焦在这些“小”标点运用的秘妙之处,体会它的“大”内涵,为学生提供了主动思维的空间,帮助学生触摸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如《凡卡》这篇课文中多处使用省略号,其作用也不尽相同。如“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凡卡受不住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又如“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此处省略号,又省略了凡卡受尽折磨的非人生活。笔者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走进凡卡的生活,想象凡卡受到非人折磨的画面,对省略号处进行补白。学生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深刻体会到凡卡的痛苦生活、渴望回到乡下的心愿。通过交流,将省略号转化为催人泪下的画面,学生的思维在与文本的碰撞中迸射出一朵朵创新的火花,实现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的课堂教学。
  (五) 讨论剖析
  生成讨论话题的关键,是看能否在教学中突出新质——即知识的生长点和能力的渐进点,要直指丰富多彩的语文现象和语言元素,提炼核心价值,将本来含有无限可能性的课文,限制在一个特定的侧面、特定的“点”作为例子,聚焦到最具个性、最为核心、最能迁移的语文元素上。
  《唯一的听众》教学中,我把讨论重点聚焦在三个句子上:(①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②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③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比较这三句话,讨论:你是如何理解文中这三处“平静”的?不难发现其共同的东西:第一,都集中在面部表情和眼神上;第二,面部表情和眼神丝毫没有变化,都是“平静”;第三,“平静”一词连续使用三次,这无疑构成了表达上的反复,其间穿插着人物语言。这些神态和语言描写,并不是单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还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和老人说的话,让我摆脱了心理负担,有了继续练琴的勇气和希望;第二次平静地望着我,给了我莫大的信心和力量;第三次平静地望着我,促使我成了演奏小提琴的能手。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神态和语言描写中,完成了全文的叙述,实现了文章主题的呈现。
  三、 插图引路,巧设平台创造语言
  教材中有不少色彩鲜艳、具体形象、富有童趣的插图,它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语用能力,因此,我们要根据文本,让课文插图引路,巧妙地设置语言训练点。
  如《夜莺之歌》一文,文中有两幅插图,第一幅是小夜莺在小河边拿着一把刀子削木头,第二幅是小夜莺带着一小队德国兵走进森林里。笔者在教学之中充分地发挥出插图的功效。先后出示这两幅图画,让学生观察小夜莺的外貌、神态、动作,然后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当德国兵来临之前,小夜莺;当德国兵来临时,他;当他带着德国兵走在森林里时,他。”这一简单却巧妙的设计,让学生头脑中出现,比这两幅图要丰富得多的画面来,而且学生脑中的画面是灵动的,是鲜活,是充满感情的,听了他们在句式训练中的回答。你会惊叹:一个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少年,怎么会对战争有如此深刻的体会,仿佛他们就是小夜莺,正面对着一群凶恶的敌人。是的,艺术家所创造的审美意境,往往具有摄人心魂的力量,往往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这样的言语实践,是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他们沉浸于老师构建的言语情境中,乐学、会说,每个人的智慧闪现着熠熠光芒,在言语的创造中逐步成长。
  言语实践是落实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最好落脚点,我们应从语文的角度出发,善于挖掘文本中的“语用”训练点,丰富言语实践,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
  參考文献:
  [1]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A].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仁增.语用——开启语文教学新门[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刘爱华,福建省泉州市,泉州泉港峰尾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958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