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心素养培育贯穿语文读写教学的有效途径摭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表达、审美能力、学习能力等多种要素,而这些素养培育都可以依赖于读写结合教学。文章从借用阅读训练思维、巧用阅读促进合作、妙用阅读提高审美能力三方面,探讨核心素养培育贯穿语文读写教学的有效途径,以综合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读写教学;核心素养;逻辑思维;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03-0034-02
  读写结合顾名思义是以读促写,从阅读中寻找寫作技巧,掌握各种写作手法,同时借用写作训练来让学生了解自身写作的缺陷,再借用文章阅读来弥补这些缺陷。可见,阅读对写作能起到促进发展作用,写作则是学生查漏补缺、检验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和写作两者缺一不可。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常在文章立意、选材、语言运用三方面存在各种疑惑或问题,教师要重点针对这三方面问题开展阅读教学,促进学生读写相结合。
   一、借用阅读训练思维,让学生学习文章立意方向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思维发展促进了语言能力的提升,因而语文思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借用各种阅读素材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思考,从文章阅读中汲取作者的写作思维,明白作者的选题立意方向,并将该思维运用到实际写作之中。
   一是通篇阅读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学会把握每种类型文章主题的选择方式。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不同主题的文章,教师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把握,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写人记事类文章,文章的主题是作者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敬佩、怀念之情。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主题,并且分析作者是如何围绕主题内容进行写作的。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写作,才不会偏离主题思想,使文章更加紧凑。
   二是借用阅读来明确文章写作方向,了解作者写作目的。一些学生在确定了文章主题之后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些方面来揭示主题,这主要是他们对写作方向缺乏认知。例如,教师在《将相和》的课文阅读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找准本篇文章主题——既反映了蔺相如顾全大局、才智双全的品质,也反映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特质。当学生了解了课文主题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关注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体现主人公的品质、课文中选取的每个小故事用意何在等,来引导学生了解该类文章的写作方向。
   二、巧用阅读促进合作,让学生挖掘文章写作素材
   主题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作者写作意图的体现,确定了主题之后则需要围绕该主题找出各种素材来凸显文章主旨。有的学生通常在明确文章主题之后仍迟迟无法动笔,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写作素材。也有的学生在同题材的文章中反复应用相同的事例,这也是写作素材匮乏的表现。而写作素材的获取需要大量的阅读,这是重要的语言知识输入过程,学生在写作中暴露出来的素材匮乏问题主要是素材与主题不相符和素材陈旧的问题。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编写者精心选取的优秀文章,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素材。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仔细阅读这篇课文,分析文章主要讲了哪些事情,以及这些事情与文章主题之间的关系。经过学生合作讨论,许多同学都能看出文章一共介绍了与鲁迅先生相关的四个故事,但他们没有看出选取这些故事的理由。这时,教师深入为学生分析《笑谈碰壁》和《救助车夫》的故事,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故事与文章主题中人物性格之间的关联,以此来讲解素材与主题之间的紧密联系,帮助学生找到素材与主题的结合点。
   选材陈旧也是学生作文中暴露的一个问题,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寻找到新颖的写作点,打开学生的写作思维。如五年级课文《桥》是一篇素材新颖的范文,教师在教学时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文章是叙事型文章,木桥只是该事件中的某个事物,并不能说是主角,为什么作者以桥为题目?”在经过小组讨论之后,有的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因为课文中的“桥”并不仅仅指的是“木桥”,更是老党员以自己和儿子生命为村民建造的跨越死亡的“生命桥”,因此该“桥”有两个含义,而后者是文章主旨。通过教师点拨和同学们的讨论,许多学生在这节课中发现了写作的“新大陆”,即叙事类文章并不一定要平铺直叙地阐述某件事情,也可以选择某个细微点展开讨论,揭示文章主题。
   可见,教师在课内、课外阅读教学时应具备敏锐的眼光,能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的许多细节,帮助学生积累一些有价值的新颖性的素材,打开学生的选材视角,让他们重新认识文章写作。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探讨具体问题,先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尽可能以自己的能力攻克探究道路上的难点,以加深学生对读写知识的印象。
   三、妙用阅读提高审美能力,让学生掌握语言表现手法
   审美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学生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可以在写作中选择更加优秀的素材,构造更为精美的语句,让整篇文章显得更精致、更具有欣赏价值。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剖析作者语言表达的亮点所在,寻找出富有韵味的语句段落,细细阅读和回味。当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精美语句和表达技巧之后,教师则可以通过仿写或者再创造的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在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教师要抓住文本中的亮点,如巧妙的词语表达,精美的语句段落,具有语言特色的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写作手法,这些都是可以细细品味的阅读亮点,能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中细细感悟和积累,提高写作水平。例如,在《花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强调了作者描写每种花的特点、开花的时间等写作手法,以及整篇文章的写作逻辑和整体结构,并强调了语言表达应有条理性、顺序性。剖析了语言亮点之后,教师要求学生选择几种生活中常见的花,抓住每种花的特点,仿照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写作逻辑进行描写,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领悟。    语言美感不仅在于精美的语句,还在于写作中许多巧妙的表达方式,这些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地方。以写作中的留白为例,即作者通过留出语言空白点给读者营造出自由想象的空间,让文章读起来更加回味无穷。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文章中的空白点,并且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从而培养学生的留白技巧。如在讲解《穷人》这篇课文时,教师为学生指出了课文中的空白点:桑娜在亲眼目睹西蒙全家的悲惨遭遇后,其内心的感想。教师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对桑娜的性格进行描写,并将此时桑娜心中的心情描述出来。这既是一次习作练习,也是对文章加深理解的一个过程。同时,通过教师对语言空白点的讲解,学生感受了留白在文章美感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和写作是语言教学的重要板块,读写结合则是重要的教学方式。读写结合既培养了学生包括语言表达、语文逻辑思维、语文学习能力在内的各种核心素养,也有利于促进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因此,语文教师应把握住“读”和“写”两者之间的结合點,找到语文教学的突破口,让学生真正做到在阅读时完成语文知识的积累,在写作中完成语言知识的输出,进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戚红梅.范文引领习作迁移——浅谈小学中段作文教学中的“仿写”[J].作文教学研究.2012(01)
  [2]王凯丽.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新探[J].教育现代化,2017(36).
  [3]蒋青青.聚焦核心素养的低段读写(说)结合教学途径微探[J].语文教学通讯,2017(27).
  [4]顾文娟.面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语文高年级深度学习构建[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8(12).
  Exploration of the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Core Competence through Chinese Reading and Writing Teaching
  Lai Biying
  (Baisha Central Xinshi Primary School, Shanghang County, Fujian Province, Shanghang 364205, China)
   Abstract: The core competence of Chinese includes language expression, aesthetic ability, learning ability and other element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competence can rely on the combination of reading, writing and teach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effective ways to cultivate core competence through Chinese reading and writing teaching from three aspects, that is, use reading to train thinking, use reading to promote cooperation and use reading to improve the aesthetic ability,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students'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ies.
  Key words: reading and writing teaching; core competence; logic thinking; writing ability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014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