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四大系统的显著进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四大系统包括知识能力系统、语文选文系统、语文训练系统、语文助读系统。通过对教材的精细编写,不断尝试与创新,改善了枯燥乏味的教学,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部编本;语文教材;四大系统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初中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在不断完善与改革下,四大系统也有了明显的进步。语文教材不仅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材料,更是一种精神产物,能够反映出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科技文化水平,并帮助学生丰富文化知识储备。因此,对于教材的编写需要精细准确,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知识能力系统
   语文知识能力系统是教材中的核心,有了知识能力系统的教材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教科书。部编本在重建语文知识能力系统上做出了尝试,很多课文出现了一些必要的语文知识介绍,用生动易懂的语言介绍了相关的知识,形成一种语文知识体系。
   例如,在七年级上下册教材中,就涉及了一些语文知识。比如:短语、词类;修辞知识:拟人、比喻、排比等;文化知识:谦辞和敬辞等[1]。因此,由这些知识逐渐变成了一个语文知识的供给站,不仅改善了枯燥乏味的教学,还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材对于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应该结合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针对具体的语言实例给予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语感,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有效记忆。所以,语文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这就是部编本教材的一大进步。
   二、语文选文系统
   语文教材主要是以课文为主,能够被选入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优秀的范文。因此,部编本的语文教材的选文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学生学习此篇课文后,能够自主学习和探究同类文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并且,所选取的范文,必须具备语言规范、文质优美等特点,让学生在阅读后能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同时,这个范文还要能够教会学生一些写作技巧和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阅读课文,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对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品质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逐渐使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精神[2]。
   部编本的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比较严谨,所选取的课文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能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一些蕴含文化典故的經典文学和古诗词等,都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古典文学的魅力与价值,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背影》《小石潭记》等,不仅是向课外阅读进行了拓展与延伸,还体现出了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重视。
   三、语文训练系统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还要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学会运用。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学生将语言行为方式内化,形成语文能力。因此,部编本语文教材,比较侧重于对学生的训练,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上,以读促写,用写作巩固阅读。
   比如,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训练学生学会叙事;第三单元训练学生学会写人物特点等。这样的教材既有写作指导还有写作实践要求,使学生能够得到一定的写作能力训练。如,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被编入教材中,本单元主要以生活的记忆和重要的人为主题。此篇课文是朱德总司令在母亲逝世之后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语言质朴无华,抒发了对母亲无限敬爱的深情,让学生能够学会抓住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体会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四、语文助读系统
   语文助读系统是教材编者为帮助学生阅读课文所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部编本的教材每一册课文前都会附彩页图,让学生耳目一新,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课文中蕴含的内涵。新课改后,部编本进一步做了尝试,增添了旁批,提示学生注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真正意义上起到了助读的作用。
   综上所述,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四大系统,在新课改后有了明显的进步。通过对教材的不断尝试与创新,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对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品质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逐渐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掌握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家伦,陈宇.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四大系统的显著进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8).
   [2]石娟娟.部编本七年级《语文》助读系统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编辑 高 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82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