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外来务工家庭初中生家校沟通的有效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一线城市人口大量涌入,外来务工家庭初中生的家校沟通问题逐渐成为班主任工作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尝试以家长会、家访两方面的创新做法为切入点,探索此类学生家校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外来务工  初中生  家校沟通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2-0118-01
   有效的家校沟通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对外来务工家庭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外来务工家庭家长一般有工作繁忙、自身受教育程度低和对教育重视不够等特点。做好这类家庭初中生的家校沟通,班主任需要尝试新方法。
  1   开一场“敞开式”家长会
   传统家长会的氛围里,班主任多专注于班级概况、成绩呈现及分析、向家长提要求等方面,多数家长也仅限于了解孩子的成绩,教师和家长间的交流有限,不利于教学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解决。相较于传统家长会,“敞开式”家长会更注重交流氛围的营造,变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创造多维交流空间,让家长、老师、孩子变成相互支撑的团队。
  1.1 积极寻求理念与形式上的变化
   理念的变化。“敞开式”家长会的理念在于,让老师和家长通过有效交流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切实促进孩子身心发展。外来务工家庭的家长一般为双职工,工作多,陪伴子女少。且受文化程度影响,多数家长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与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无法有效沟通,往往会对孩子束手无策甚至激化亲子矛盾。所以“敞开式”家长会就是家校沟通会,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促成班主任与家长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共鸣。
   座位及交流方式的變化。家长会给予促进交流的目的,在座位编排上,主要根据各家庭孩子特点及朋友圈进行分组,不拘泥于学生上课时的座位安排。这样家长之间相互能够了解,便于日常沟通,同时老师的点评也不再是面向全班的泛泛而谈,而是针对性更强,老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的交流更直接有效。
  1.2 四种类型学生家校沟通的侧重点
   “敞开式”家长会,一般会根据学生特点,分为四种类型的小组:努力但不会减压型、聪明但动力不足型、亲子关系紧张型、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型。班主任轮流到不同组,针对孩子共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暂时没有与班主任进行交流的家长,可以相互交流,借鉴不同的家庭教育方法,对大家大有裨益;同时,科任老师也会进班与家长进行沟通,进行个性化交流辅导。下面就四种类型学生的家校沟通需注意的侧重点做简单说明。
   努力但不会减压型。一般以女生居多,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动力足、自我控制能力好,但心思细腻,好胜心强,不擅长自我减压,特别在考试前后,心理压力会很大。家长容易因为学生表现优秀而较难关注到学生短时间内心理状态的变化。这就需要班主任利用家长会对家长进行提醒,引导家长采用谈心、出游、适当调整学习预期等减压方式,家校合力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帮孩子塑造健康稳定的心理。
   聪明但动力不足型。一般以男生居多,学生头脑灵活,但自我约束能力和学习习惯稍差,需要加强的外部督促。这类学生与家长关系较为和谐,家庭氛围以民主型居多,亲子沟通、家校沟通相对容易。家长会上,班主任应跟家长达成强化目标、严格要求的共识,将孩子往动力足、竞争意识强、学习习惯好的方向引导。
   亲子关系紧张型。学生往往表现出过分偏执或过分安静的倾向,不易融入集体。从家庭氛围分析,这类学生的亲子关系都较为紧张,家长对科学的教育理念知之甚少,多过分溺爱或过分严苛,甚至动辄打骂。这类学生的家长是家长会的重点沟通对象,会上班主任应尽量用浅显易懂的方式阐述青春期的特点,将尊重、平等、民主的教育理念方式慢慢渗透进这些家庭,引导家长客观认识孩子的成长过程,愿意接纳孩子,进一步教会孩子悦纳自己,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
   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型。学生往往表现安静,受关注度总体偏低,平时师生谈心的几率小。此类学生班主任可以充分借助家长会机会跟家长做有效沟通,了解孩子的家庭表现,完善对学生的认知,调整学校教育的方式方法。笔者所在班级外来务工子女中较多这样类型的孩子。他们长期在老家留守,青春期才回到家长身边,由于家庭内部疏于沟通,孩子与家长之间有对立情绪。通过家访了解情况后,班级专门召开了以家庭关系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慢慢帮助孩子打开心扉,家庭内部关系也明显好转。
  2   来一次“小集团式”家访
   传统家访一般是以班主任单独走访为主,家访过程中的交流沟通往往局限于教师与家长之间,受访学生参与程度不高。带上同伴和科任老师一起的“小集团式家访”,则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开展“小集团式家访”,我们一般会把家庭住所较近的学生分为一组,集中进行家访,受访学生一次控制在三至五名。班主任在家访时选择2-3名同学(优先选择班干部及与学生关系较近的同桌、朋友等)及1名科任老师一同前往,组成“小集团”。通过“小集团”家访,家长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看到孩子的不同方面,及时调整家庭教育的方式;有同学的陪同,受访学生也会比较放松,愿意与大家交流,更容易听取大家的意见,改正自身的缺点;而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师也可以获取来自家长和同伴的反馈和评价,从而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经过一轮“小集团式家访”,班主任基本上可以对每个孩子的情况有一个基本的掌握,这给后续的班级建设及学生教育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如上所述,我们可以从家访、家长会入手,真正将家校沟通之路打通,让所有参与者形成教育合力。对外来务工家庭来说,孩子如何能真正健康成长,家长如何补修所欠缺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家校教育怎么做到和谐共生、相互促进,这都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童星.家校合作: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比较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6):17-19.
  [2] 樊秀丽,姜方华,张宗倩.从行为习惯养成看家庭与学校的关系——基于北京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的田野研究[J]. 民族教育研究,2018(03):108-114.
  [3] 徐红英.如何有效进行家校沟通[J].甘肃教育,2018(23):23.
  作者简介:王晓玉(1987-),女,暨南大学历史学硕士,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深圳市六约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11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