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如何转变角色来提高课堂氛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韩愈在《师说》中说: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奉行的教师标准 。在传统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被定位为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的主宰者。学生基本上在学习上的一切都要跟着老师走,处于被动地位 ,学习效率不高,知识面不能得到自主的拓展 ,教学具有局限性,既制约了学生的成长,也限制了教师的发展。
   一、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英语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英语教师在知识结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诸方面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要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加工为既有可操作性又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语言学习任务,并创设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 ,通过互动 、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来运用语言,从而完成学习任务。高中英语教师必须集以上多种角色于一身,才能完成社会所赋予的重任。
   二、在新课程标准下完成角色转变
   1.积极提升课堂设计理念,避免成为机械的执行者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也就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添加、删减、整合,并且在课前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具、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设计学生和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设计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的拓展内容。
   也就是说,教师要主动把自己当成一堂课的设计者,首先从宏观去考虑三个问题:教学目标是什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实现这些目标?选择什么样的测验手段来检验教学效果?从一堂课的微观方面来看,教师要从教学方法的各个环节入手,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如:思考题的设计,各个环节的问题设计,时间设计以及内容设计等等。新课程目标下的教师必须具备课堂设计的能力,而不能再只做课堂的执行者。
   2.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避免做课堂活动的旁观者
   新课标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教师应该从课堂活动的旁观者转变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指导者;教师的理念应由“教”转为“导”,让传统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如何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使学生“会学”“能学”。同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还要成为这个过程中的促进者,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激活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多看、多动、多思、多听、多说。并且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诸如小组活动、同伴活动、角色扮演、游戏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大有可为、各显其能。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惟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伙伴,成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引导者。
   3.致力传播语言文化,避免只做知识点的讲授者
   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人类学习语言决不是单纯模仿和记忆的过程,而是创造性地活用的过程。外语教师一方面要教会学生这门语言中的语言规则,更要教会学生创造性地活用这些规则,即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应用语言规则的能力,并且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到相应的语言文化。
   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解语言知识点,而且要大量提供学生创造性活用语言规则的机会和情景,通过学生个人或集体的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其外语应用能力。另外,在语言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已经被美国外语教学协会列入交际能力的内容。
   对学外语的人来讲,如果不了解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就很难理解语言本身。作为一个外语教师,如果对这种文化、心理上的差异视而不见,就必然会导致语言教学和文化脱节,使学生缺乏跨文化意识。因此,外语教师应注重文化知识与语言学习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充分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和社交准则;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感,使自己的交际行为符合该民族文化的语用原则;使学生在提高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了对语言文化的感知,从而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真正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也从文化层面提高课堂氛围。
   4.积极做好教学反思和调研,避免只做“教书匠”
   我们应该要避免只做一个能干的“教书匠”,而应该尽力让自己成为教学中的研究者。这一观念的提出给教师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而新课程的实施则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天地。面对蕴涵着许多可开发资源的新教材,教师的教育智慧也就大有用武之地。教师不但要设计教学,开展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活动,还要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调研,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归纳出原理、找到应对问题的答案、提升自我的方法。
   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并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情景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经验化的处理方式,这个过程是教师就是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标提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书匠形象,而成为教学中的“创造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参与到教育教学的研究中。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可以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地结合起來,从而更好地理解课堂和改善教育实践,不断扩展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这样的话,教师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水平,并且能够将理论知识内化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去,成为课堂上活学活用的基础,从而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的教学氛围。
   责任编辑 邱 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16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