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善于在阅读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动性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途经。学生积极、自觉地阅读,不仅可以巩固学过的基础知识,又为作文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通过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变“以传授知识为主”为“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主”,即变“讲堂”为“学堂”,引导学生循法自悟,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从而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一、喜欢阅读从兴趣出发
  对于阅读来说,天生喜欢阅读的还是少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自觉性,促进阅读力的提高。从长远的角度看,必将有助于学生潜在智能的开发,为其日后吸取较为高深的知识奠定基础。要培养兴趣,必需摸清学生的阅读现状,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
  要使学生对阅读课产生浓厚兴趣,自觉地进行实践,就要反复地引导学生弄懂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目的。这种引导不应脱离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应超越学生的理解水平,力戒空洞说教。拿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就要多举学习的实例,启发他们从自身感受中逐步明确语文不仅是基础,是工具,还有其人文性。引导学生懂得,只有爱读书、多读书、读懂书,才能获得丰富而扎实的知识,形成熟练的阅读能力。在学生逐步明确了阅读重要性的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对学生区别对待,激发兴趣。区别对待,就是根据每名学生在语文课上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表扬,使学生由表面的非自觉活跃,逐步形成认真看书,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加以表达的阅读习惯。希望得到恰如其分的肯定,是儿童心理的共性。为此,教师应重视他们的点滴进步,热情、及时地给予肯定。对学生的这种肯定,不仅要有针对性,尤其要有目的性。如为了让全班同学都能勇敢地表达,教师可以这样肯定:“看xx、xx举手了!”“xx可真不简单!”这类表扬的话,对那些羞于开口的学生确实是一次莫大的激励,随之,就会有十个、二十个学生争着回答问题。之后,教师逐步引导他们认真看书,深入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向着开阔、深刻、条理、敏锐的方向发展。过了这个阶段,由于教学目的变了,教师要注意从表达的完整、准确、生动和条理等方面发现学生的进步,并予以肯定。如“xx答得不仅正确,说话也挺有条理!这说明他发言前积极动脑,认真考虑了怎样把话说明白。”其他学生听了,自然就明确了该怎样表达。教师的热诚鼓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深入求知的兴趣,指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的方法,使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强烈了,阅读也更主动了。
  二、质疑是一剂有效的良药
  课文中值得探究的地方,自然是各抒己见的地方,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把握时机,设计不同的说法,能刺激学生缘疑而问,穷追不舍。疑问产生,是思维广阔、深刻的表现,是进一步探索的动力,是发现和创新的升端。“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于无疑处求有疑,方时进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激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释疑解难,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教学中,也曾有过学生漫无边际地质疑,打乱教学计划的情形。事后想来,这是指导和训练不足造成的。要使学生“疑”到当处,“问”得合理,教师的示范性设疑十分重要。好的设疑,不仅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还能引发学生一连串的疑问,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质疑的要领。在下列方面设疑都有利于实现这一目的。
  1.抓住题眼巧妙设疑。阅读教学实践中有人往往忽略了文章的题眼,它起着点明中心旨意或对课文内容高度概括的作用,抓住题眼引疑导思,对学生疏通文章的思路有很大帮助,为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做好准备。对于具有高度概括主要内容一类的课文题目,学习中可以抓住其中的动词,如《田忌赛马》《草船借箭》《养花》等;对于点明主旨的题目,可以抓住关键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桂林山水》等。
  2.为把握作者的思路设疑。抓住作者的思路,是理解教材的关键,抓住这个关键,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讲《草地夜行》一文,按作者的思路,教师提出如下几个问题:这一夜草地行军,“小鬼”怎么会在感情上发生这么大变化?沿着这样的设疑,最后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两个字上;敬——“小鬼”敬佩这位饱经风雨的老红军;爱——老红军由衷地爱护“小鬼”。
  3.为突被难点设疑。学生费解的地方,正是教师设疑的重点,抓住难点设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顽强意志。《给颜黎民的信》中鲁迅谈道:“上海……连泥土也不容易看见。”学生就不理解这是为什么?至于他为什么在上海“种了一株桃花?”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间题:鲁迅为什么要在信中写看桃花?他在上海家门外只有“四尺见方的一块泥土”上还种了“一株桃花”,二者是什么关系?学生解决了三个问题,阅读这篇课文的难点也突破了。
  4.在深层次探究中设疑。学生随着认知层次的加深,他们的质疑层次也有所不同,因此,课中的设疑一般以深究性、鉴赏性和评价性为主,教师在课文的矛盾处、空白处、难以理解处、不认同处布疑、设疑,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质疑。如教学《钓鱼的启示》:有人认为,父亲让儿子放鱼固然是对的,可在夜深人静的环境下,不放也沒问题。这鱼到底该不该要放掉?无庸置疑,一石激起千层浪。同样文章的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往往蕴涵着深刻的意义,把握住这些词句质疑,可以引发出学生更大更深刻的问题,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训练学生的思维。
  三、方法成为主动阅读的钥匙
  阅读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同时,还使学生的知识面变得更宽广,增加学生语文知识积累量,使学生的思维发生扩散,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认知能力。教师教学中应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有认知水平进行合理教学,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不可能完全靠基础知识的积累去完成,在弄懂知识的同时,要给学生揭示规律,教给方法。阅读的基本规律是:整体——部分——整体。组织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先粗略读一组课文,明确应该完成哪些阅读任务,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引导学生按编辑意图领会训练重点。接下来是带着任务阅读,按三类课文的不同要求读,让大多数学生明白每一类课文对自已的要求。如有一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两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即把各各段意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和按问题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这是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综合、概括能力,为了完成这一训练任务,教师教学《太阳》一课时,特别注意突出训练重点,给学生阅读本组教材其他课文打下基础。教学时,先围绕重点提出“读一篇文章该怎样概括主要内容”这个题目,然后引导学生逐自然段概括主要内容,再根据某些自然段内容相近或相关的特点划分段落,概括段意,从中重点训练学生判断分类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材千篇不一,学生的理解、情趣也在不断变化,程式化的教学是有害无益的。不同体裁讲法不同,同一体裁也要讲究灵活多变。如教“游记”,一般教学生按参观顺序和方位变化阅读,容易形成清晰的印象;学习记事文章,要引导学生按起因——经过——结果这样三个阶段去认识结构;分析写人的文章,就要引导学生抓那些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重点语句;教学古诗,就该把功夫下在通过反复吟诵,引导学生进入意境,理解内容,欣赏古人的妙笔上;教历史故事,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道德情操,聪明才智;教现代故事,则要引导学生爱憎分明,是非清楚,学习英雄人物,陶冶思想情操。
  经过这样的指点和引导,学生阅读有门路,解疑有法,思考有途径,提高有信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动精神,加速培养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从而达到提高学习主动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书英.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J].学周刊,2011,(12).
  [2]成尚荣.教学改革要坚持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J]. 人民教育,2013,22.
  (责任编辑 史玉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35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