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学科竞赛组织管理模式探索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大学生学科竞赛是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可以带动相关学科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通过赛后反思存在的问题,以期从参赛人和参赛知识技能两方面分短期措施和长期措施交叉解决问题,再配上相应的激励奖励机制,形成系统、科学、规范化的学科竞赛组织管理模式。
   [关键词]学科竞赛  创新实践能力   组织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目前大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适应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培养出企业和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是当前深化高教改革的主要问题[4]。
   根据长江大学谭俊华等人开展的专项调查显示,68%的大学生被用人单位认为创新能力“一般”或者“较差”,只有9%的大学生被认为创新能力“优”[7]。这个数据也印证了上述“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的观点。
   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实践是创新之根本[5],而实践教学目前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薄弱环节之一,依然存在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思想,重视笔试卷面成绩,实践教学被看成是理论教学的依附或补充,实践环节课时偏少或安排不合理,实践教学内容更新较慢,与学科发展前沿和生产实际联系不紧密,设计型、综合型和创新型项目较少,缺少制度性政策性管理机制鼓励激发教师专注实践教学,这些都是导致高校实践教学水平不高的因素[1,3,6]。
  应用型高校参与学科竞赛情况
   陕西理工大学是省属应用型高校,“应用型”就是要培养企业和社会需要的创新实用人才。近些年来学校开始重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积极倡导并鼓励师生参与学科竞赛,把学科竞赛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营造校园创新氛围和良好学风,通过竞赛检验反馈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是陕西理工大学下设二级学院,学院每年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学科方向相关的各种大学生学科竞赛。就拿计算机学科来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每年都参加,先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获得了不少级别的奖项。总结回顾这些年的学科竞赛,发现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前期準备不足。计划安排、备赛的心态都略显功利性,参赛学生的选拔和参赛项(题)目的确定往往是匆匆忙忙、临阵磨枪,急功近利的背后是备赛的心态出问题,不是爱好做项(题)目才去参赛,而是为了能参赛不得不做项(题)目,有的学生坦言,参赛的目的就是为了好名次和高级别奖项,可以给以后的就业和读研增加砝码,浮躁的心态不会激励迸发创新潜能,往往也不会出高质量的作品。
   二是后期改进不足。缺乏赛后细致的反思,没有系统归类不同学科竞赛所涉及知识的课程群,大到培养计划,小到课程内容都需要配合调整,涉及学科内的,也有各学科之间的,就拿学科内的各门课程来说,以前脱离实际应用问题,各自开展教学,哪些需要深究,哪些需要浅析,把握拿捏完全依靠经验或者教师自身喜好,好似分割成几张皮,这门课和那门课通常会在哪里发生关联,不结合实际应用问题是不容易体会理解的。另外,各个学科之间也需要相互交叉融合,学科竞赛的项(题)目综合方面要求较高,有时不光需要一个学科,而是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这也是应用创新能力的重要突破点。其实,包含学科内和各学科之间的问题真正解决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是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系统化问题,需要通过细化协同日积月累地做下去。
  组织管理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针对学科竞赛前期准备不足及后期改进不足两个方面的问题,可以从“参赛人”和“参赛知识技能”两个方便去解决,同时可以配套相应的激励奖励机制,以形成系统、科学、规范化的学科竞赛组织管理模式。
   “参赛人”和“参赛知识技能”的储备和培训,是分短期措施和长期措施交叉进行的,短期措施包括设立竞赛总负责人和备赛短训考核淘汰方案。长期措施是归类不同学科竞赛课程群,逐步解决相关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细节问题。配套的激励奖励机制是用政策营造环境和氛围,通过管理调配人力和财力保障学科竞赛顺利进行,同时可预期有形和无形的获益,充分激发参与人的积极性和潜能。
   1.确定竞赛总负责人
   根据竞赛特点结合教师从事学科教学科研方向,再从热心专注方面选出志愿教师短期固定为某竞赛总负责人,一般2至3年,由二级学院根据学科进行遴选,该负责人主要职责包括联络竞赛主办方,协调和带队整个竞赛全过程;安排和组织备赛短训,主持校内初选;每年至少一次有关竞赛的宣讲动员,跟踪关注有潜力的苗子学生。竞赛总负责人要综合考核有潜力的学生,既要从组队指导教师了解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跟班主任、辅导员和班干部沟通交流,侧面了解学生的平时表现,对参赛心态端正、心理素质稳定和专业课成绩突出的学生要留意观察,为后续选拔组队做准备工作。
   2.短训初选考核
   备赛短训主要安排在初次组队报名之后和校内初选之前,这个短期阶段是为校内初选做铺垫工作的,围绕近些年参赛题目或要求再结合前面参赛经验组成教学内容,利用课余时间集中初次组队报名的学生进行短时间有针对性的培训。整个竞赛的各个阶段进程如图所示。
   备赛短训好似竞赛的“快餐方便食品”,不能替代“主食”,这里说的“主食”是学生在各个学科专业课程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才是基本功,要夯实基本功就需要倒推归类不同学科竞赛课程群,逐步解决相关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细节问题,旨在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3.归类学科竞赛课程群
   以前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往往存在脱离实际应用的现象,目标性和指向性不清楚,而针对学科竞赛去倒推归类相关课程群,着眼点在相关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上,落实的都是来自实践要求的具体问题,是有的有矢。这项工作内容庞杂,涉及人员面广,需要长期的努力付出,有关竞赛的课程群可能涉及本学科内的,也可能跨越各学科之间的,涉及相关教学科研人员的面较广。另外,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不是一日之功,大到培养计划,小到课程内容、授课方式等都需要经过“调整—试行—再调整”的过程,往往要经几届学生才能看到变化,这是竞赛之后的“接力长跑”。
   4.激励、奖励机制
   为了搞好学科竞赛,学校和二级学院先后出台激励、奖励方案,除了上面提到的教学改革课题立项扶持之外,学校对学科竞赛指导教师根据获奖情况分类、分级划分设立单项奖,在岗位竞聘和职称评定中作为教学方面的成果设有加分项或备选考核条目。二级学院为了鼓励和稳定竞赛总负责人,将竞赛总负责人的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分配,各个级别的竞赛设定不同的教学工作量换算绩效津贴,根据当年获奖数量和级别再分别给予一定的机动奖励。另外,对于参赛获奖的学生在奖学金评定和学分等效换算都给予倾向性奖励。
  结  语
   通过这些年的尝试探索,从计算机专业相关学科竞赛来看,收到了一定的实效,每年师生参加竞赛的积极性非常高,参赛人数和获奖数量稳步提升;另一个感受是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的作品普遍都有所提高,这是因为参与竞赛锻煉之后的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信心都得到了提升,由他们带动或帮助其他学生完成作品,完成质量明显有进步。学科竞赛好似催化剂,加速学科实践发展,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应持续参与。
  参考文献:
   [1]刘迪:《基于科技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无线互联科技》2018年第15卷第15期,第97-98页。
   [2]黄景飞、刘忠:《应用型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20期,第51-52页。
   [3]李奇林、金博雅、丁凯、雷卫宁:《基于科技竞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6年第22卷第4期,第87-89、102页。
   [4]孙方红、徐萃萍、刘炳冲、谌志伟、刘伟:《基于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教育现代化》2016年第3卷第34期,第4-6页。
   [5]孙方红、徐萃萍、齐志佳、陈佳、刘洪磊:《大学生科技竞赛课程群立体化探索与研究》,《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年第6卷第3期,第33-35页。
   [6]杨珏、张文明:《以科技竞赛为载体 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20期,第30-32页。
   [7]谭俊华、龚娅:《浅析开展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意义》,《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年第12期,第97-98页。
   [8]丁珠玉、樊利、周胜灵:《以科技竞赛为载体培养工科学生创新能力》,《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37卷第4期,第205-208页。
   [9]付雄、陈春玲:《以科技竞赛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计算机教育》2011年第6期,第29-31页。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陕西汉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38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