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区域信息技术课程的校本实施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早在2018年,无锡市梁溪区教育局就大力推行和鼓励学校开展创客教育,迄今为止,全区共有22所创客基地学校。为真正普及创客教育,区内多位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教材开发团队,以面向创客普及教育为目标,以现有省编教材中的程序设计内容为基础,利用mBlock软件结合mBot实体机器人,开发形成了具有创客特色的区本教材。笔者所在学校为梁溪区创客基地校,也是无锡市“创客教育”实验学校。此次,依托在区内开展“面向创客普及教育的区域信息技术课程重构研究”课题,学校积极参与到创客普及课程实施研究中。下面将详细介绍我校利用区本教材进行课程实施研究的具体过程。
  ● 整体规划,强力推进
  1.行政推动,保障课程重构的高效实施
  我校高度重视创客教育建设,于2017年底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学校创客教育工作小组。在此次信息技术课程重构与实施研究中,学校也积极以行政推动的方式,引导和鼓励相关教师投身教育实践,明确学校各部门、参与研究的各成员在课程重构实施研究中的职责。同时,学校对参与课程重构实施研究的教师给予一定的政策“照顾”,如为开展课程教学的教师减少课时量、给相关教师增加外出学习培训机会等。学校领导的重视、相关政策的倾斜,提升了教师深度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有助于课程研究的高效实施。
  2.基础保障,奠定长期实践的可靠基石
  首先,学校为课程研究提供专项经费支持。为了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的重构研究能在我校顺利实施,投入首批资金采购了供师生使用的创客器材以及其他相关设施设备等。同时,作为创客基地学校,我校每年适当增加经费投入,以保证师资培训、器材购买、教学研究所需经费。其次,学校着手配置创客空间。学校现有两间信息技术教室,为了满足课程实施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另拟改建一间创客教室,并配齐配足创客活动必要的器材装备,为创客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
  3.资源整合,确保课程开设的有序规范
  考虑到创客教育的实践需求,在课程实施之前,学校调研了解学生情况,结合学校现有的课程安排,决定通过整合课时、整合内容的方式进行,以减少课程实施中不必要的耗费。为确保课程有序规范开设,经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调整,并将信息技术课与综合实践课的课时进行整合,保证每班每周2课时,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完成从软件到硬件的过渡学习及操作实践时间。
  4.创新活动,助力学生个体的特长发展
  创客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基于信息技术课程重构与实施,学校努力创設各项条件,面向五年级学生开展了创客普及教育。除此之外,学校还建立了小创客俱乐部,平时课堂上特别感兴趣且学得好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加入。参与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同时也有机会参加各类创客展示和竞赛活动。利用普及型课程与提高型选修相结合的形式,满足了各类学生的需求。此外,针对其他年级感兴趣的学生,学校也通过设立兴趣小组的方式提供学习与体验创客的机会。学校还为学生搭建如科技节达人秀、小创客作品展、社团成果展等多个平台,给小创客们提供展示的机会,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有助力学生个体的特长发展。
  5.加大宣传,达成全员同“创”的愿景共识
  作为创客基地学校,我校将重构的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作为学校创客教育的特色,利用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班级群等形式加强宣传力度,弘扬创新精神,通过举办校内创客活动,提高师生对创客的认识,争取由一个年级辐射全校,营造积极开展创客学习的良好氛围,探索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新机制,在形成师生和家长共同支持创客教育局面的同时,又助力推进研究的持续开展。
  ● 打造团队,配强师资
  1.群策群力,跨学科组队
  借此课题研究的机会,我校将科学、美术等学科中部分有较强的信息素养且对创客有兴趣的教师召集起来,一起加入到学校创客教育工作小组中,其中市级、区级骨干教师达到70%以上。配强课程师资,争取在实践中整合多学科的力量,引导学生面向具体问题,能将跨学科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资源。
  作为集团龙头校,我校在组建本校团队的基础上,继续组建集团研究团队。在集团层面上,由集团各校选派1~2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组成研究团队。由我校领衔的创客教师带领,两支团队共同开展此次课程实施研究,为后续集团校普及重构后的信息技术课程铺就道路。
  2.扎实研训,深层次提高
  创客团队的师资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学校关注的重点。创客教师团队中有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学校坚持全员培训、突出重点的原则,合理规划培训内容、对象和进度,为团队教师组织了三级培训。第一级为上层培训,选派核心骨干教师到省、市、区参加骨干培训;第二级为学科培训和相关技能专项指导;第三级为学校组织培训,每周固定时间进行强化学习与交流。通过从理论到实践的多层次培训,教师们不仅掌握了多种技术,提高了创客技能,还了解了课程重构的背景,明确了课程目标及内容,对重构后的信息技术课程具备了整体的认识。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深层次提高,为创客教育走进常规课堂教学夯实了基础。
  3.携手专家,高角度研究
  课程重构的实施研究初期,教师们的创客技术及相关教学经验不足,学校一方面为大家组织培训,另一方面也积极与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联系,寻求专家的支持。经过区教师发展中心信息部牵线,2018—2019年,在以南京师范大学钟柏昌教授、江南大学刘向永教授为核心的专家团队的带领和指导下,多位教育技术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带着新理念和新技术来校参与研究,其间开展的课题研究、课堂教学、活动实践等一系列活动,对学校的信息技术重构的实施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 重塑课堂,积极探索
  1.转变理念,构建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
  重构课程的实施落脚点在课堂教学,常规的信息技术课堂往往局限于程式化的、按部就班的讲练模式,可见课堂重塑势在必行。而信息技术课程重构后,已将其核心的知识内容转化为项目式的形态,由此,学校确定构建基于项目的课堂教学模式。项目的提出源于实际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更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迁移,对培养学生整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立足实践,基于生本教育的课堂探索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从真实的情境出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作品制作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1]我校在具体课堂实践中,由本校教师与协助开展研究的硕士研究生共同探讨,在研读区本教材、查阅其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项目设计,并展开基于生本教育的课堂探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围绕项目问题(即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探究、协作学习、问题解决等一系列活动,活动过程具体包括确定项目、制订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几个主要步骤。[2]
  3.创新评价,助推师生成长的课堂生态
  在课程重构中,我们共同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习得,更是学习能力的提高;不仅是学习效果,更是达成目标的过程;不仅是认知领域,更是认知领域与情意领域的综合评价。[3]基于这样的价值理念,针对信息技术课程重构研究,我们探索并构建更有效的课程实施评价体系,设计了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工具多维度、评价结果可视化的创新评价方式。创新评价的过程由学生、教师、家长、专家多方参与,这样的评价体系最终将形成助推师生共同成长的和谐的课堂生态。
  ● 实施中的经验与反思
  1.深入课堂,发现问题再反馈
  在针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内容重构时,由于区本教材由多位教材开发者在各自的篇幅内进行内容重构,所以,最初阶段存在着诸如前后内容不匹配、不融合等问题。我校团队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一方面对内容或结构进行不断优化,另一方面注重對所发现问题的记录汇总。这些问题的反馈对区本教材的多次调整具有切实有效的借鉴意义。
  2.结合实际,教材改造校本化
  重构后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最终面向的对象是全区的小学生,所以课程内容必定要保证其基础适应性,而区内各校的校情、教情、学情不同,实施的效果也将不尽相同。因此,学校应立足本校实际情况,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或对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取舍,或挖掘教材之外的相关资源加以补充等,进行多维的校本化改造也更显合理。
  3.正视不足,学习借鉴补短板
  从我校课程实施的总体情况可以看出,重构后的信息技术课程所体现的创客教育理念能够基本兼顾学科知识与问题解决两个层面。但在今后的课堂中,要体现面向创客的课程思想,实现多学科的真正融合,不论作为学校还是区域,都需要对教师进行更高层面的指导。此外,在常态化的班级教学中,教师依旧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在人数较多、基础薄弱的班级,要实现普及创客教育,仍有不小的困难。而一线教师仍需要向其他具有丰富创客教育经验的学校和教师学习借鉴,并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来寻求更好的方法保障和促进教学效果的稳步提升。
  总之,区域性的课程重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而在课程实施的具体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课程重构所带来的诸如教学方法、教学模型的创新也同样值得关注,可将其作为课程重构后我们在今后阶段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张文兰,胡娇.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兼论基于课程重构的项目式学习模式[J].教育信息技术,2018(Z1):4-7.
  [2]张文兰,张思琦,林君芬,等.网络环境下基于课程重构理念的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02):38-45+53.
  [3]王金玲,成洁瑶.科学与技术领域课程的重构与实施——以上海市教育学会宝山实验学校科技课程为例[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7(01):11-16+39.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面向创客普及教育的区域信息技术课程重构研究”(课题编号B-b/2018/02/14)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341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