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明”“暗”并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常有明线和暗线之分,课堂上教师通过明线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在明线实施的过程中,暗线的教学任务得以展开和实施。本文主要阐述如何从“明”与“暗”的视角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和构思,形成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案,以促进学生知识与智慧的共同发展。
  ● 明线和暗线的内涵及特点
  明线是课堂教学的知识线,是指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选材、顺序等可听可视的形式,是直接用文字图示等形式对知识进行的串联与整合,反映了知识间纵向横向的联系,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知识内容的基础上,理清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学生的认知顺序以及心理发展规律,适当处理、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设计一条既能揭示知识,又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教学活动的明线。
  例如,笔者在设计《下载网上信息》(2019苏科版三年级第24课)一课时,就设计了“‘网上游无锡’——寻找家乡美食、美景”这一主题,并以此为明线,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学习网上下载网页、文字、图片。课堂教学的明线应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能统领整节课的内容,是贯穿一节课的纽带;第二,能有效地引领教学活动的开展。
  暗线是课堂教学的思想、方法线,是指教学内容的内部结构、组织和关系,是从具体的知识及知识认知的过程中总结和提炼的观点和思想,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它隐藏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认知活动中,反过来也影响着知识的认知过程。暗线是伴随明线的展开而同步进行的另一条教学线,是一节课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的生命线。
  例如,《下载网上信息》这节课的暗线确定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体会网上迅速搜集信息、保存信息、使用信息的过程;掌握下载图片、文字的方法;学会如何保存网页。本课内容要求学生养成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热爱家乡的主人翁意识。对于一节课来说,明线往往只有一条,而暗线可能有多条。暗线往往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第二,能促进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更要关注这些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暗线。
  ● 明线与暗线的内在联系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支点,一是促进学生知识积累的明线,二是促进学生智慧增长的暗线。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科知识是显性的,是教学的明线,是一节课的血肉,而思想、方法、情感、科学素养等是隐性的,是暗线,是一节课的灵魂。明线与暗线彼此联系、相互依存并相互影响,一堂好课往往是“明”“暗”共存,明线主导暗线,暗线支撑明线。一节课,若没有明线,课堂就会失去光彩;若没有暗线,课堂就犹如失去方向的船。
  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于追求知识的现象非常突出,因而明线常处于课堂教学的核心位置被众人所关注,而暗线往往被弱化甚至被忽视。杜威曾说过:一切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灵敏缜密而透彻的思维习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使命在于探究活动中核心思想的感悟和问题解决中理性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挖掘知识背后隐藏的思想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这条课堂教学的暗线。暗线往往不思则无,思则深远,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能力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教学其实是教学生学,仅学得知识并不是最终目的,而形成智慧才是终极目的,以知識为载体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才是教学要达成的目标。
  ● 明线和暗线的设计与优化
  1.厘清明线,促成有效教学
  知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清晰流畅的教学明线,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信息技术知识是发展学生学科素养的基础,在设计教学明线时,教师要在领悟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根据教学要求进行调整、补充和优化,这样贯穿整节课的教学明线便清晰可见。
  在设计教学明线时,不应简单地照搬、重现学科探究过程,而要根据教学实际合理设计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以达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构建知识的目的。若单从知识角度来讲,某些课的知识内容较少,学生只要掌握相关技能即可。但教师不能将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该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机会亲历知识的产生过程,这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亲身感悟和知识的内化。
  例如,大部分的初识课,学生只需掌握软件的界面组成,而没有实质性的操作内容。在教学《初识Scratch》(2019苏科版五年级第1课)一课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界面认识”这一环节的:通过提问“小猫在哪里”,帮助学生找到角色区、舞台区;通过尝试编写新剧本,让学生了解脚本区的作用,学会搭建脚本的方法;通过数一数控件有多少,让学生分别认识控件区的功能模块及其应用规律。
  2.优化暗线,提升学生能力
  教学内容的暗线都隐含在教材知识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钻研教材,挖掘其中蕴藏的思想方法和知识背后的价值所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暗线往往更能起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作用。
  暗线的设计,让学生能对学习充满自信,能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不依赖别人而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也不易受别人影响而轻易改变和放弃自己的正确看法,能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并进行自我调控。暗线的渗透,让学生能对学习有热情、有兴趣,能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主动掌握信息技术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并具有个人学习特色,能用信息技术的观点观察周围事物,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暗线的教学,具有开放性,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学生思维灵活性强,并具有创新意识,应提倡学生用个性化的策略方式解决问题,允许学生冒险和犯错,让学生乐于并善于发现问题,能从不同的方位、多角度地观察和寻求解题思路。
  ● 明线与暗线的实际应用
  1.“明”设情境,“暗”学技能,激发学习兴趣
  创情激趣,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学习兴趣属于学力的隐性部分,对于教师来说,提高学生的学力,首先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关键处或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出示渗透教学目标相关情境的明线,让学生的求知心理与知识内容之间产生一种“协调”,从而激发学生渴求新知的欲望,进而把学生引入“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例如,在《初识Scratch》一课中,Scratch软件的图标以及软件中的初始角色是一只小猫,因此,笔者从这只可爱的小猫入手,为本课“认识界面”这一主体内容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①通过“找一找小猫在哪里”这一任务认识角色区、舞台区。②通过“编写新剧本”这一任务认识脚本区和小绿旗。③通过“数一数控件有多少”这一任务认识控件区及相关功能模块。④通过“小猫变魔术”这一任务学会控制区几个按钮的功能及使用方法。“认识界面”是所有初识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针对Scratch的特征,笔者在这一环节设计的明线是带着学生开展“找一找”“编剧本”“数一数”“变魔术”等趣味性的活动,而学生在完成这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了“认识Scratch的工作界面”这一学习目标,即暗线的学习,将初识课中这一枯燥的环节赋予了活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保持着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学内容也由点及面,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认识的思维路线。
  2.“明”解问题,“暗”获知识,主动探究新知
  设置疑惑,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搭建一种“舞台”,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在无形中获取教学目标中设置的知识与技能。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动机、意志得到充分调动,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而问题的研究和设置,在很大程度上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之上。但这种建立又不是让学生简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轻易解决问题,而是使学生面临一种似乎熟悉但又不能一下找出决策的“愤悱”状态,促使他们去探究、思索,欲罢而不能。设置疑惑,不是教师一人的行为,学生只有亲自参与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例如,《感悟技术发展》(2019苏科版四年级第28课)一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历史。这一部分内容相当枯燥,为更好地解决这一重点,笔者首先设计了学生自学、知识竞赛这两个环节,而在知识竞赛中安排了6个小题,每个小题的针对性不同。知识竞赛中题目的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明”做知识竞赛,“暗”中掌握了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从而有效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3.“明”“暗”交融,学以致用,解决生活问题
  双线融合,引发教学的深度。明线是做出来的,暗线是悟出来的。教师的教不仅仅是简单地教给学生信息技术知识与方法,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开放的信息技术认知结构,鼓励学生积极而富有创造性地学习,机智地点化学生的错误,加工和提供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明线教学落实到位的过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当时机到了学生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对暗线的真切体验。
  例如,在《ACDSEE的使用》(自编)一课中,笔者设计了欣赏校园美景(用ACDSEE看图)及小小魔术师(使用ACDSEE简单修改图片)两个板块,通过这两个板块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使用ACDSEE浏览图片的方法——在预览状态下,可以快速地浏览寻找图片,在查看状态下,体验放大、缩小和自动播放功能;同时也尝试了使用ACDSEE的编辑功能简单修改图片——将图片裁切、翻转、旋转、设置成桌面、变成黑白色等。体验过的东西才会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学习过程中要通过自身实践,才会发现其中的奥秘所在,因此,设计精确而又具有高价值的体验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只要能高精度地击中这个点,學生便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他所有零碎的知识点都会迎刃而解。
  教育作用于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该是学生。对于学生来说,受益终身的往往不是教学明线上的知识,而是暗线上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智慧。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避免误入“知识繁荣、思想荒芜”的歧途,回归学科本质和学生本性,在关注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关注知识体系背后隐含的科学思想、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生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341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