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运动干预对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Meta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邵帅

  摘要 运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运动干预对心理健康的调控作用,并运用CMA 2.2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其元分析结果表明,运动是调控人类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合理运動能够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运动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达到中等效应量,95%置信区间;运动对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和焦虑维度的干预效果较好;锻炼时间、干预周期、干预内容对两者关系有影响;锻炼频率对两者关系没有影响。具体来说,采用有氧运动方式,每次运动9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一次并坚持8周以上效果最好。
  关键词 职业院校学生;运动干预;心理健康;Meta分析;调节效应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29-0070-06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职业院校大学生因其学习层次影响,在面对学习、就业等问题时有其局限性。因此,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备受关注,成为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设计
  心理健康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国内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测量,研究者多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适用于16岁以上成人的心理健康测量,是心理健康最常用的测量工具,因此本研究以《症状自评量表》为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运动干预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干预手段,本研究以我国职业院校大学生为样本,不仅检验运动干预对心理健康总体(SCL-90总分)的影响,还检验运动干预对心理健康量表各维度的影响,此外本研究还探索锻炼时间(每次运动干预中被试参加运动的时间)、锻炼频率(每周运动干预实施的次数)、干预周期(运动干预从开始实施到完成所有干预所用时间,以周为单位)、干预内容(运动干预研究中所使用的项目,如篮球、武术、游泳等)等变量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分析运动与心理健康间的关系,以获取更加客观的结果,并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进行运动干预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的量化依据。
  (二)研究实施
  1.文献搜集
  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百度学术、万方数据库、维普、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上对国内有关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运动干预研究进行检索。检索词包括:职业院校、大学生、运动、身体活动、锻炼、体力活动、运动干预、心理健康、SCL-90等。在搜集过程中,部分文献通过文献传递或馆际互借方式获得。
  2.文献纳入标准
  对于检索到的所有文献,根据以下标准决定是否将其纳入Meta分析:一是文献中主要探讨大学生运动干预与心理健康间关系;二是文献中明确表明心理健康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为SCL-90;三是运动干预作为唯一的干预方式,而非组合干预方式的一种;四是文献中以数量化指标反映干预的效果,并且有足够的数据信息去计算效果量;五是文献中实验采用对照组设计或前后测设计。应用以上5个标准对搜集到的文献进行筛选,去除综述文献、重复发表文献以及缺少进行Meta分析所必要数据的文献后,最后将剩余的符合标准的文献纳入Meta分析,详细情况见表1。
  3.变量编码
  根据研究需要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数据编码,编码内容包括文献信息(作者姓名+发表时间)、样本量、男生比(男生样本量/总样本量)、干预内容、锻炼时间、锻炼频率、干预周期,以及计算效果量的相关数据。以独立样本为单位产生效应值,如文献中包含多个独立样本,则进行多次编码。在干预内容方面,本研究使用徐雷对身体活动的Meta分析组别:“有氧锻炼、抗阻锻炼、健美体操、混合锻炼”,由于Meta分析文献中不包括抗阻训练干预方法,故本研究将干预内容分为有氧锻炼、健美体操以及混合锻炼三组;锻炼时间方面,根据纳入Meta分析文献特点,将锻炼时间分为45分钟及以下,45~90分钟,90分钟及以上三类;锻炼频率以3次为中间点,分为3次以下、3次及3次以上;干预周期方面,分为8周及以下、9~12周、13周以上。Meta分析变量编码赋值表见表2。
  4.效果量计算
  首先对收集到的符合Meta分析要求的文献数据进行效果量转换。本研究中效果量计算用Cohen’s d表示,效果量为干预后均数与干预前均数之差的合并,计算公式为d=Me-Mc/Sw,其中,d为效果量,Sw为联合标准差。
  5.异质性检验
  6.发表偏差
  当发表的文献不能代表该领域内已经完成的研究总体时,则认为产生了发表偏差。存在发表偏差会严重影响Meta分析结果。发表偏差是所有Meta分析研究者都应关注的问题,因为它会使得到的效应值高于真实值。本研究采用漏斗图(trim-and-fill funnel plot)及失安全数(fail-safe number)方法评估Meta分析的发表偏差。
  7.Meta分析过程及软件
  本研究探讨运动干预与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间关系,考虑到心理健康包含多个维度,于是本研究不仅计算心理健康(SCL-90)量表总分上的效应量,而且也分别计算了心理健康各维度上的效应量。在调节变量的检验过程中,我们也计算了总分及各维度的效果。应用Office2010与SPSS22.0进行前期的Meta分析文献整理与数据编码,采用CMA2.2软件进行Meta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异质性检验
  针对心理健康总分与各维度分别进行异质性检验,相关结果详见表3。
  从表3的结果来看,心理健康总分及各维度Q检验的结果均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Meta分析中各研究的效应量是异质的。此外,当I2值超过25%、50%、75%时,分别提示研究间具有低度、中度及高度异质性。Borenstein等指出,在说明I2的结果的同时,还需说明Tau-squared,其作用是分配各研究的权重,调整真实变异。综上,心理健康总分及各维度均具有异质性,所以心理健康总分及各维度的效应量计算选择随机效应模型。   (二)发表偏差检验
  研究采用漏斗图和失安全数两种方式检测Meta分析的发表偏差。如图1所示,关于心理健康的文献均匀分布于总效应量两侧,说明Meta分析不存在发表偏差,反之则说明存在发表偏差。此外,根据失安全数原则,当安全篇数大于5k+10时(其中,k为Meta分析样本数量),则认为未发表的研究不会影响Meta分析的结果。由表3可知,心理健康总分和各个维度上的失安全数均大于Sk+10,说明不存在发表偏差。
  (三)主效应检验
  表3包含了运动干预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效应检验结果。由此发现,运动干预与心理健康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维度的效应量分别为0.407、0.385、0.499、0.461、0.449、0.458、0.294、0.227、0.347、0.298。根据Cohen的标准,0.2、0.5、0.8分别为效应量小、中、大的界限,Meta分析结果表明,运动干预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效应量属于中等效应量,其中,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方面的干预效果较好,在敌对、恐怖以及精神病方面效果一般。
  (四)调节效应检验
  除总体上检验运动干预对心理健康总分及各维度的影响外,本研究还对锻炼时间、锻炼频率、干预周期及干预内容等4个变量进行调节效应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首先,每次参与锻炼时间长短可以影响运动对心理健康对干预效果(Q心理健康总分=14.107,p=0.001),三个水平的运动时间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效应量均达到中等水平。每次锻炼90分钟及以上时,心理健康总分及各维度上的效果量均高于其他两个锻炼时间,表明每次运动时间在90分钟及以上时运动干预效果最好;45分钟及以下以及45~90分钟两种情况下心理健康总分效应量基本相同;在强迫症状、人际交往、抑郁、焦虑及偏执维度上,运动45分钟及以下时与90分钟以上效果较为相近,即运动45分钟以下时即可对强迫症状、人际交往、抑郁、焦虑及偏执维度产生干预效果。
  其次,每周锻炼频率对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影响不显著(Q心理健康总分=0.102,p=0.951),三个水平的锻炼频率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效应量均达到中等水平。
  再次,干预周期影响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Q心理健康总分=14.203,p=0.001),运动干预9周及以上对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达到中等效应量水平,而在8周及以下时,心理健康总分效果量小于2,各维度效应量普遍较小,说明此时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较差,在9~12周以及13周以上时,干预效果明显提升,即至少干预8周以上时,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才体现得较为明显。
  最后,干预内容影响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Q心理健康总分=9.776,p=0.008),有氧锻炼、健美体操及混合式运动干预对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均达到中等效应量。其中,有氧锻炼和健美体操干预效果在整体上好于混合式运动干预,有氧锻炼干预效果最好,混合干预效果最差。
  三、分析与讨论
  (一)运动干预下的心理健康调控
  从本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可知,运动是调控人类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调节因素,这与其他研究者的普遍观点基本一致,身体活动参与是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运动学生群体比非运动学生群体心理更健康,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直接促进作用,运动通过缓解压力、改善人际关系、调节情绪对心理健康有间接的促进作用,运动量也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表明,身体锻炼运动量越大,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好。
  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存在争议。运动干预指用主动或被动的运动方式,按照一定的运动方案,用适当的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和频率有计划地对被试者进行持续一段时间、循序渐进的干预,从而通过合理运动来改善因为缺少运动或运动量、强度、运动方式不当引起的不良后果,以达到干涉的预期目的。干预研究结果表明,职业院校大学生在参与运动干预后,心理健康水平相对提高,Faulkner和Biddlen采用质性手段对临床心理学工作者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参与者对运动持赞成态度,认为锻炼是值得鼓励的,且与积极的生活方式有关,但这些参与者并不认为运动能够作为治疗心理健康的手段。
  合理运动能够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但如果运动元素的组合不合理将会造成病态的心理现象,如“运动依赖”与“运动成瘾”,这一现象在职业院校大学生群体中呈现的数量虽然并不多,但是作为心理健康问题多发的人群之-,对于这一现象仍然不容忽视。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体育运动与青少年终身精神紊乱之间的关联可能与紊乱类型和参与体育运动的背景而有所不同。心理病态的大学生会把体育运动作为突破心理障碍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运动处方”,希望借助体育运动的方式获得心理满足感,但是由于对于运动的过分依赖和过分投入,进而产生无视身体伤害的恶性循环,有碍身体健康发展。
  (二)心理健康调控的运动干预主效应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运动干预对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35个独立样本(N=2364)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运动干预对心理健康总体及各维度的影响均呈中等效应量,说明运动干预对我国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促进作用,这一结果与运动干预对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大量研究结果相一致。
  此外,通过Meta分析结果发现,与心理健康的其他维度相比,运动对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维度的干預效果较好(d>0.4),这和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大量研究结果相一致。在强迫症状上,本研究表明运动使大学生的强迫症状得到改善,在8周以下时即得到显著改善效果,张兰君等研究也得出,在经过6周的运动干预后大学生的强迫症状得到改善;在人际关系上,本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起到促进作用,殷恒婵对运动群体和非运动群体大学生人际关系情况调查结果也表明,运动群体人际关系情况好于非运动群体;在抑郁、焦虑水平上,本研究表明运动能够降低大学生的抑郁、焦虑水平,Callaghan等研究发现,运动通过改变人的日常生活、增加与他人的互动、帮助其减肥、参与户外休闲、掌控身体和心理的挑战,从而改善抑郁症状。此外,来自动物的实验研究也表明,运动能够刺激内源性吗啡(内啡肽)的分泌,尤其是β-内啡肽的分泌,β-内啡肽能够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抑制作用,产生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的效果,从而产生愉悦感,降低抑郁、焦虑水平。综上所述,运动干预能够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对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和焦虑方面效果较好。   (三)心理健康调控的运动干预调节效应
  除检验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外,本研究还探讨了影响二者间关系的调节变量,调节变量指变量x与变量y之间的关系受到变量m的影响,则m即称为变量x与变量y之间关系的调节变量。影响运动对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调节变量包括锻炼时间、锻炼频率、干预周期以及干预内容。其中,锻炼时间、干预周期以及干预内容在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而锻炼频率调节作用效果不显著。在锻炼时间上,25分钟以上(本研究中纳入的Meta分析文献中最低运动时间为25分钟)45分钟以下时,运动干预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效果量即达到中等水平(d>0.2),说明在运动25分钟以上时运动对心理健康就起到了干预效果,运动90分钟以上时,效果最佳。有研究表明,要想获得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收益,则至少要运动30分钟以上,结果支持了本研究结果。在锻炼频率上,本研究结果显示,频率对运动干预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但这并不能得出锻炼频率对二者间关系无影响。Duun等人研究表明,每周运动5次对抑郁状态的改善效果好于每周运动三次的效果,而由于本研究属于Meta分析研究,结果受限于前人研究,纳入Meta分析的频率样本较少,其中锻炼频率大于3的独立样本只有4个,可供分析的独立样本量较少可能导致结果上的偏差,未来研究应在锻炼频率对运动干预和心理健康之间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在干预周期上,运动8周以上时,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提高,随着运动時间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越好,说明运动需要长期坚持。在干预内容上,Stathopoulou等对比了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对心理健康的改善情况,结果发现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均能起到改善心理健康的效果,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在徐雷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并根据检索的文献中所使用的干预方式,将运动干预形式分为有氧锻炼、健美体操和混合锻炼三种,其中,有氧锻炼效果最好,混合锻炼效果最差,但也达到中等效应量(d>0.2),说明大学生应长期有计划地参与体育运动,只要参与运动即对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如要高效率地改善心理健康,则应以有氧运动为主。综上所述,要想达到最大的干预效果,应采用有氧运动方式,每次运动9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一次并坚持8周以上。
  (四)研究不足与展望
  首先,采用Meta分析方法进行文献综述时,不仅要纳入已发表的文献,而且还需要纳入未发表文献,在检索文献时,由于个人因素等原因,难免会导致部分数据遗漏;其次,本次Meta分析以我国职业院校大学生群体为样本,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其他被试群体,以便更好地丰富研究结果;再次,由于本研究主要探讨运动干预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所以没有纳入运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类研究,未来研究可从相关角度探索运动与心理健康问的关系;最后,在调节效应检验时,由于某些调节因素分析的样本较少,例如在我国职业院校大学生运动对于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的文献中,反应运动强度的直接指标几乎没有,这可能会导致结论上的偏差。本研究在未来研究中应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量纳入更多的实证研究,力求获得更加科学的结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0847.htm